从心理方面来看,幼儿心理的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也具有隐藏的特点。正如蒙台梭利所指出的:“在儿童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来。这种隐藏的秘密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某种模式一样,也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本书第34、50、26页。)
首先,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一个婴儿有一种创造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 (本书第34、50、26页。)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只是他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不立即表现出来。而且,每个幼儿的精神都不相同,各有自己创造性的精神,就像手工制作的物品,而不是成批生产的物品。尽管幼儿处于明显的孤弱状态,但它是幼儿自己富有特色的心理个性的苗床。他开始一无所有,然后经过适宜的环境的刺激,逐渐表现出令人惊叹和不可思议的心理活动,呈现出自己特有的个性。而且,幼儿的精神生命是独立于、优先于和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为自己的创造者。
尽管幼儿缺乏经验,但幼儿所拥有的最丰富的潜力能使他自己适应外部世界,并防止外部世界的伤害。这是大自然的最辉煌的奇迹之一。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并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收,成为他的心理的一部分。可以说,一个人在童年期所获取和吸收的一切会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影响其一生。因此,蒙台梭利把幼儿的心理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理”。在他看来,“治疗任何疾病,不管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都应该考虑一个人童年时所发生的事情。” (本书第34、50、26页。)
其次,幼儿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这种“敏感期”是跟生长的现象密切相联的,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人的智力发展也是建立在幼儿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②④⑤本书第52、54、64、61页)。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儿童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他的东西无动于衷。”②
秩序的敏感期。幼儿对秩序的敏感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就可以感觉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蒙台梭利曾亲自碰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母亲抱着一个1岁半的孩子,因为热,母亲脱掉了外套,把它搭在手臂上。这时孩子哭了起来,而且越哭越凶,无法使他安静下来。但是,当蒙台梭利要他母亲重新穿上外套后,这个孩子停止了哭喊,并笑着向他的母亲伸出了手臂。(⑥参阅本书第62~63、75页。)因此,蒙台梭利说:“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真正的快乐。”④反之,幼儿“所看到的这种紊乱就可能成为他发展的一个障碍,成为变态的一个原因”⑤。
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1岁至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们的注意往往集中在细枝末节上。蒙台梭利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约15个月的小女孩坐在花园里的砖块上,她不看艳丽的鲜花,却全神贯注地盯着地上,原来她在看一只颜色跟砖块一样、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昆虫,她显得十分快乐。⑥蒙台梭利认为,从幼儿对细节的敏感,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生活的存在。这也正说明,儿童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儿童的心理个性跟我们成人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②③本书第79、86、89~90页。)
行走的敏感期。这是在幼儿的发展中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的第一步通常标志他从1岁进入2岁。这时,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驱使幼儿去行走。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可以说,这是幼儿对自然的一种征服。但是,他的行走是为了完善自己特殊的功能,其目的是自己内在的某种创造性的东西。蒙台梭利强调说:“学会走路对儿童来说是第二次降生,他从一个不能自助的人变成一个主动的人。这番努力的成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但在这第一步之后,他们仍然需要经常的实践。”②
手的敏感期。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举动的最初推力代表了幼儿自我要努力进入外部世界之中。大约在1岁半至3岁之间,幼儿经常抓住物体,特别喜欢把东西打开,随后又把它关上。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手将能按照他所看到的成人的样子,以一种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方式行动。因此,蒙台梭利说:“人的手如此的精细和复杂,它不仅使心灵能展现出来,并且它使整个人跟他的环境建立特殊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人‘是靠了手占有环境的’。他的手在他的理智指导下改变环境,并进而使人能完成他在地球上的使命。”③
语言的敏感期。幼儿开始学习说话。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所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幼儿开始是牙牙学语,然后说单词,接着将两个单词组成句子,再就是模仿更复杂的句子。这些阶段是以连续的方式出现的,不会截然分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将会根据某个时刻的特殊需要来运用自己所记住的词汇。而且,还会逐字把语音转变成可见的符号(书面语言),掌握能完全精确地反映口头语言的第二种交往手段。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幼儿在他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中,还会表现出一些特点,例如,自主地运用自己的运动器官;保持自己的活动节奏;通过所得到的感官印象形成自己的智慧;热爱环境和成人,渴求得到成人的帮助;具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等。
值得注意的是,蒙台梭利十分强调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密切关系。她指出:“如果说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本书第138页。)这是一种颇有启示的见解。
(二)幼儿教育的原则及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促使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的教育应始于诞生时。教育可以通过保护儿童和培育儿童,帮助他们的自然发展,对他们的自然特性产生影响。她提出了幼儿教育的两个原则。
一是“重复练习”。在敏感期,幼儿如得到能满足其内心需要的任务,他们就能聚精会神地独自反复地进行练习。这个过程也就是正常化的过程。蒙台梭利举了一个例子。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在玩圆柱体嵌入物时,专心致志地一遍又一遍重复放进和取出,这种动作使她进入了忘我的境地,任何声音都干扰不了她。最后将这个小女孩连同她所坐的椅子一起搬到桌子上,但她仍在继续自己的工作,一直重复了42遍才停下来,大梦初醒似的笑了起来。(③参阅本书第124、126页。)这种重复练习的现象在幼儿的所有活动中经常不断地发生,而且一项练习的各种细节教得越详细,越可能成为幼儿无穷无尽的重复练习的对象。蒙台梭利指出:“每次当儿童经历这种体验之后,他们就像经过休整的人,充满着活力,仿佛感受到某种极大的欣喜。”(④本书第124~125、126页。)在他看来,重复练习对幼儿来说是极有帮助的,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并在他们的生命力不断展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进一步完善自我。
二是“自由选择”。幼儿会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倾向自由地选择物品,会根据他们自己的爱好选择工作。蒙台梭利举了下面这个例子。有一天,“儿童之家”的教师到校较迟,等她到校时发现许多幼儿站在柜子的周围,有些幼儿已取出了自己所需要的教具去工作。③对这件事,蒙台梭利认为,这正标志这些幼儿已能识别这些教具,并作出自己的选择。因此,应该允许幼儿自由选择教具和工作,以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但是,应该注意到幼儿在自由选择中不会选择所有各种教具,而总是选择同样的东西和一些自己明显偏爱的东西。为了使幼儿更好地进行自由选择,蒙台梭利强调说:“每一样东西不仅应该井然有序,而且应该跟儿童的需要相适应;只有消除了教具混乱的情况和去掉不必要的教具,儿童的兴趣和专心才会油然而生。”④
蒙台梭利还认为,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她说:“正在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以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在这种环境中所有的东西都倾向于欢迎它,而不会对它有害。”(②本书第48、116页。)在她看来,这也是新教育的三个要素之一。因为旧的教育只包括教师和儿童两个要素,而新的教育包括了教师、儿童和环境三个要素。在新的教育体系中,除了教师和儿童发生关系外,教师和儿童都要和环境发生关系。虽然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受其内在本能引导的,但外部环境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媒介。只有给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因此,蒙台梭利强调说:“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