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朋友与同事对此表示不理解和不支持,但蒙台梭利仍进行了积极的筹备。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圣洛伦佐区玛希大街58号公寓里正式成立。招收50多名3~6岁的儿童,聘请一位年轻妇女负责照管。在“儿童之家”里,摆着与儿童身体相适应的小型家具、小桌子、小扶手椅,以及儿童可以方便地开门的小柜,柜内放着儿童可以随意使用的各种教具。所有的一切都有助于儿童的发展。蒙台梭利在那里系统地进行了教育实验,制定了一套教材、教具和方法,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可以说,这在蒙台梭利的生涯中形成了一个里程碑。尽管蒙台梭利起初并不幻想在这样的一所学校里进行重要的实验,但是,“儿童之家”的教育实验是成功的,儿童的心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访问者去圣洛伦佐区参观第一所“儿童之家”,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7年4月7日在罗马开办了第二所“儿童之家”。1908年11月4日在罗马的中产阶级居住的法马古斯塔大街开办了第三所“儿童之家”。此外,1908年10月在米兰设立了一所“儿童之家”,由蒙台梭利在罗马大学任教时的一个学生安娜·麦克切洛尼(Anna Maccheroni)管理。1909年蒙台梭利的另一个助手安娜·费德利(Anna Fedeli)在米兰又设立了第二所“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实验的成功在意大利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蒙台梭利的一些师友,尤其是巴伦·弗朗切蒂(Baron Franchetti)竭力鼓励她把“儿童之家”的实践及其原理写下来。于是,蒙台梭利写成了《蒙台梭利方法》(原名为《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并于1909年出版,开始在世界上产生影响。她也收到了许多国家官方和教育团体的访问邀请。
1913年底,蒙台梭利访问了美国,介绍她自己的教育体系。她在美国访问期间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纽约的报刊专门介绍了她的生平、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她访问了纽约、华盛顿、费城、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在访问纽约时,美国教育家杜威(J. Dewey)出席了欢迎仪式并致词,主持会议的出版家塞缪尔·麦克卢尔(Samuel McClure)在介绍蒙台梭利时称她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演讲中说:“我的目的在于所有儿童的发展。我更大的目的在于人类的最终完善。”(《纽约时报》,1913年12月9日。) 1916年冬1917年春,蒙台梭利又一次访问了美国。
为了进一步传播自己的教育体系,蒙台梭利除在国内开设训练班外,还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奥地利、锡兰(今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开设国际训练课程,培养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师。特别是1919~1937年每隔一年在伦敦开设一期国际训练课程,每期6个月。1925年7月25日,蒙台梭利在伦敦的训练课程的讲课中说:“每一所蒙台梭利学校都应该是一个科学实验室,教师准备了实验的条件……”(R. 克雷默:《玛丽亚·蒙台梭利传》,第297页。)
1929年8月,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在荷兰成立,并在一些国家里成立了分会。蒙台梭利亲自担任了协会主席。
当法西斯政党统治意大利时,蒙台梭利学校被法西斯政府下令关闭,蒙台梭利本人也被迫于1934年离开意大利去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居住和活动。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蒙台梭利又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居住。
由于蒙台梭利对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事业的贡献,她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1950年6月,已届80岁高龄的蒙台梭利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大会并受到热烈欢迎,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贾米·托里斯·博德(Jaime Torres Bodet)在全体会议上宣布:“玛丽亚·蒙台梭利已成为我们期待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R. 克雷默:《玛丽亚·蒙台梭利传》,第361、367页。)苏格兰教育研究院1946年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1950年授予她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在致力于教育实验的过程中,蒙台梭利也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许多教育理论著作。其中,《教育人类学》(1908)系蒙台梭利在罗马大学任教时的讲课记录,强调教育研究应遵循科学的方法,即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蒙台梭利方法》(1909)系蒙台梭利对罗马第一所“儿童之家”进行的教育实验和研究的全面总结。《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系《蒙台梭利方法》一书的续集,论述如何将其教育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更高年级的学生(7~11岁)。《蒙台梭利手册》(1914)系蒙台梭利所著有关幼儿发展的教具的实用指南。《童年的秘密》(1936)系蒙台梭利解答幼儿之谜并阐述其儿童教育观的著作。《家庭中的儿童》(1936)系蒙台梭利的一本讲演集,论述父母如何对子女进行教养。《新世界的教育》(1946)系蒙台梭利的又一本讲演集,论述了培养新人和建设新世界以及对教师的新的展望。《儿童的发现》(1948)系蒙台梭利论述儿童的本质以及儿童自己工作和活动方法的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系蒙台梭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印度开设训练课程时的讲演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幼儿的发展。
1952年5月6日,蒙台梭利在荷兰的诺德魏克去世,终年82岁。根据她自己的意愿,她的遗体就葬在诺德魏克一个天主教堂的小墓地里。后来,在罗马她父母的墓碑碑文上这样写着: “玛丽亚·蒙台梭利安息在远离她自己所热爱的祖国以及她安葬在此的父母的地方,这是她的愿望,也表明她的工作的普遍性使她成为一个世界公民。” (R. 克雷默:《玛丽亚·蒙台梭利传》,第361、367页。)
二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1936年7月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召开之际出版的。全书除“导论”外分三个部分,共30章。
在这本著作中,蒙台梭利对6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还对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作了分析,同时对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作了论述。因此,这本著作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研究方面所做的很多工作,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观。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为儿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诚的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的秘密,正如科学的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的自然秘密一样。”(本书第21、22页。)正因为如此,当蒙台梭利1949年春访问巴基斯坦结束时,人们送给她一只大蛋糕,上面用奶油浇成一本书的形状,写着:“感谢您发现了童年的秘密。”(R. 克雷默:《玛丽亚·蒙台梭利传》,第356页。)
《童年的秘密》一书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蒙台梭利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儿童时期是人一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在于内部的自然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可称之为“实体化”。她说:“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给新生儿孤弱的躯体一种活力,使他能够生长,教他说话,进而使他完美,那么我们可以把儿童心理的和生理的发展说成是一种‘实体化’。”(本书第44、34、183~184、43页。)
从生理方面来看,幼儿刚诞生时是处于一种明显的孤弱状态,表现出一副令人怜悯的样子。但是,幼儿的个体是在不断发展的,潜伏着的生命力量是逐渐呈现的。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它们是内藏在儿童身上的个人能量。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们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们不断发展。幼儿具有两种本能,一是主导本能。“当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它自身包含了神秘的主导本能,这将是它的活动、特性和适应环境的源泉。” (本书第44、34、183~184、43页。)这些主导本能对处于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从而拯救了既没有力量也没有拯救自己的手段的孤弱生命,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对人来说工作是本能性的,是这一物种的特征。”“人是通过工作构造自己的。” (本书第44、34、183~184、43页。)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进行创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可以说,工作本能不仅能使人类更新,而且使人类通过工作来完善他们的环境。蒙台梭利还特别指出:“我们也必须承认,儿童内在的本能不仅对他身体的发展和营养,而且对各种心理功能的发挥都在起作用。” (本书第44、34、183~184、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