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5月06日
字体:大 中 小
|
教师:为什么要绳索连船呢?诸葛亮是怎么想的? 学生:好受箭。 教师:有这个因素。你说呢? 学生:受箭的面积广。 教师:对了,你们说雾这么大,对我方有利的是敌人看不清我们,有没有不利呀? 学生:有。 教师:是什么? 学生: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容易走散,如果用绳索连在一起,就不会走散。 (教师板书:不走散) 教师:对了。诸葛亮都想到了,不利,容易走散,所以让绳索连船,既不走散,又能尽量多地受箭。 教师:为什么要一字摆开呀?用手比画比画。哪是船头,船怎么摆?叫一字摆开,为什么要一字摆开?你说。 学生:船都这样摆,(学生用手横过来)船舷对着江边,一条接一条。 学生:这样箭可以都插在草靶子上。 教师:你们看那草靶子都摆在哪了? 学生:船两边。 教师:就是这样一字摆开。 (教师板书:多受箭) 教师:为什么要擂鼓呐喊呢? 学生:曹军以为来了很多兵,可以使曹操下令射箭。 学生:让曹操的兵害怕,让他们惊慌,他们就会拼命射箭。 教师:擂鼓呐喊是造声势,曹操更不敢轻易出动,就下令射箭。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学生:可以引起曹操的注意。 教师:为什么这时候倒要引他注意呀? 学生:让他们射更多的箭。 教师:往哪射呀?你说。 学生:大雾漫天,他们看不见船在哪里,听到鼓声,他们就知道船在哪里。 教师:对不对呀,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提示射箭的方向,要不然,看不见,往哪射呀?都射进江里了。这样他们顺着声音就射过去了。好,你们读读擂鼓呐喊的作用是什么?快找一找,读一读。 (学生读) 学生:擂鼓呐喊是为了不失箭,也为了造声势。 (教师板书:不失箭) 教师:你们再看看,为什么要掉转船向呢? 学生:如果不掉转船向,一边很重,另一边又很轻,船就会沉下去,回不来了。 学生:船两边不平衡容易翻船。 学生:因为船两边都有草靶子,掉转船向可以得到更多的箭。 教师:说明诸葛亮已经都计算好了,光一边能保十万支箭吗? 学生:不能。 教师:同学们说得好!一保船体平衡,二保受箭数量。所以我给你们概括成“双保险”。 (教师板书:双保险) 教师:那为什么还要逼近水寨呀?他在掉转船头的时候,为什么不离远一点儿,而要逼近水寨?前面用了一个“靠近”,你们说“靠近”和“逼近”哪个离曹营更近呀? 学生:逼近。 教师:为什么要逼近水寨?你说。 学生:逼近他,他就会更惊慌了。 教师:这是你独特的理解,还有吗?如果你是弓弩手,射时间长了箭还射得远吗? 学生:不远。 教师:为什么? 学生:累了。 学生:所以更要逼近曹寨去受箭。诸葛亮连这一点都想到了。这样才能保证十万支箭。 (教师板书:保十万) 教师:最后,咱们看看诸葛亮这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和我们推测的结果一样不一样?找到了吗?读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 教师:好了,同学们,你们看,诸葛亮善识人,知道鲁肃忠厚老实,可以信任,请他帮忙;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这叫善识人。他还知道三天以后必有大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你看他安排的这些,利用自然条件的有利,克服自然条件的不利。这么巧妙的安排,他说的、想的,最后都怎么样呀? 学生:应验了。 教师:那么这么巧妙的谋划,这么周密的安排,而且最后都得以圆满地实施,这叫什么呀? 学生:神机妙算。 教师:对这个词语感受深了吗? (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wunianji_513_23469.html
分享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