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
②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师:读读这两句话,说说哪句更好些,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一句话更好些,因为用上“越来越”表明巴迪以前不知道,慢慢长大了才知道了爸爸对他的评价也是对他的爱。
师:的确是这样,它写出了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去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谁来继续往下读?
生读。(一个作家……注意,总结,提高。)
师:说到这儿,我们明白了,不管是(指板书)“精彩极了”,还是(指板书)“糟糕透了”,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
生:爱。
师:(板书“爱”)巴迪正是在这两种爱的教育下,他学会了冷静地分析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带着这种感情再从头读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师:这篇课文的确有很多精彩的地方,现在我们拿出些时间,你喜欢哪一部分就把哪一部分背下来好吗?
师:就背到这里,我们注意了积累,还要注意在写作时加以运用。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爱无处不在,老师这里还有一篇关于爱的文章,你们想读吗?
生:想读。
师:(发纸)你可以读手中的文章,也可以和老师一起看着大屏幕来读。(音乐:《懂你》师生随音乐一起读文章《父爱,在拐弯处》。)
师:文章读完了,同学们此刻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思想和写法两方面掌握。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爱有的时候是一种鼓励,有的时候是一种批评,有的时候它也是无言的,或许只是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只要我们认真地去观察,用心地去体会,就会发现爱—无处不在,如果让你选取一个爱的片段写下来,你打算怎么写?这两篇文章有哪些表达方法是你能借鉴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把两篇文章拿出来细细对比,体会它们的表达方法,然后动笔写出我们的故事。
下课。
总评
一、本课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任何知识都应该经历一个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学习一篇课文就应该不仅知道文章写什么,表达了什么,还应该知道是怎么写的,怎么表达的。在这堂课上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在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写法,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强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课堂上有两个句子的比较,即比较“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和“我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父母不同的评价却都包含着爱,从而认识到这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当与准确。
本课拓展训练中文章的选择也是比较恰当的,因为它不但是内容上的拓展和思想上的升华,更为难得的是,拓展文章的表达方法与课文有相似之处,学生在阅读和对比中,再次使知识点在头脑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为下节课的读写迁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教学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全课采用不用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开课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引读等等,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题,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读写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升华,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越淑丽 评)
专家点评
亮点:比较好地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迪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如“越来越”一句的品味)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迪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时间。总之,这些感悟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讨论:在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