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路》教学设想
元通中心小学 张群英
《美丽的小路》讲的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保持环境卫生,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
这篇课文适合分角色朗读,学生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今天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先、鹿”等5个生字,会写“先、干、明”3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地朗读全文。
3、感受小路的美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
4、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
在设计这节课时,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得到提高是整节课的主线。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一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我在本节课设计时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展示读、指名读、分角色表演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意境的优美,语气的变化都能够有所体会。
二、揣摩品味
1、抓关键词。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如在学习课文第一至三小节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花花绿绿、五颜六色、轻轻地、慢慢地等词语的理解,通过朗读来体会小路的美丽及兔姑娘和鹿先生对小路的喜爱之情。在学习课文第四至七小节时,我又让学生理解“捂、皱”等词语,让学生边表演边朗读来加深体会,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文。
2、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完第一至三小节后,我让学生想象:你也是森林里的一个小动物,如果走在这条小路上又会怎样说呢?又如在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时,我又问小朋友:当你知道了小路变得不再美丽了,你们又有什么想法?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同时在学生有了深切感受的同时,更能把兔姑娘和鹿先生两次截然不同的语句朗读好。
这些都是我在上课之前的设想,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离预期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因为整篇课文的篇幅很长,我在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时间,造成了后面的时间比较紧张,有一种匆匆过场的感觉。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永远充满遗憾的艺术。不管这节课是上的成功还是失败,如果自己在课后能够认真地去分析、去反思,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