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新课程--执教《四个太阳》有感 范慧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充满生机勃勃地走向了我们,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方向。同时,本次课程改革还是实施科教兴国这一国策的一个重要举措。课改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宗旨,把学生确立在主体地位上。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程教材体系中得以确立。新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课改赋予语文学科一的崭新的内容。
手捧新教材,心中充满了喜悦,贴近生活的内容,充满童趣的语言,生动活泼的画面深深吸引了我。2002年上半年,在济南市召开的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我有幸代表学校提供一节展示课《四个太阳》。这节课,从筹备到展示过程中,我对新课程改革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本课的教学思路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展开,课堂教育教学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转变。
一、教育观念发生转变--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在过去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被赋予至高权利,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项的灌输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多项的参与与交流,是师生两方面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的人际关系的变化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权威角色显然受到严峻的挑战。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充分理解课文意图,力求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课堂上,我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努力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者,问题情景的创造者,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做学生的欣赏者。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地方,随时可以举手提问。在学习本课时,有学生便提出:“为什么要把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不把红红的太阳送给它?”“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中的高山,是指咱的英雄山吗?”学生真正将教师当成了学习的伙伴。在学习方式上,我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提出想在小组内学习,于是,我采用四人小组的形式,“喜欢什么颜色的太阳,小组就学习哪一段,”在交流汇报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汇报小组讨论学习的感受,朗读本段的感受,对于学生大胆的发言,我及时给与肯定的眼神,赞许的话语:“你真棒!”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是耐心点拨,共同体验发现的快乐。为了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入本课,课前,师生同做律动,陪着背景音乐《种太阳》,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快的情况下,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本课。
二、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基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能力。”长期以来,以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在教师的训练下一步一步靠近现成的答案,或者干脆下功夫背答案,这样的接受性学习在现代社会已不再适应。新课程要求变化单调的模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多维互动,即有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也有生生间的多边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也由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全身心的参与到学生中来。学生之间也出现了相互交流合作,互相帮助的新局面。
本课的生字很多,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有效的记忆?怎样使学生充满兴趣的与生字交上朋友?这是本课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的主要任务。明确任务以后,学生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真正将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各级学习各不相同。巡回指导过程中观察到,有的小组拿着生字卡片集体认读;有的小组用组词的方法记忆;还有的小组交流讨论:“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独特的记忆方法是我感到惊喜万分。有个学生用猜谜的方法记忆“因”这个字,“大口筐里一个大。”有个学生记“挂”这个字时说:“挂,要用手来挂,不能用脚,所以是提手旁。”语言充满童趣,却动了脑筋,小组学习效果好。
三、阅读教学发生转变--更加重视阅读感受体验。
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然而,情感又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具有特殊的内在功能。教学也如此,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语文课上,我重视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感情,引发对文章的强烈情感,波动学生心弦,使之受到熏陶感染。
《四个太阳》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的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也不仅是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重要的是一种爱心的表达。在学习“金黄的太阳”这一段时,先请学生谈一谈自读这一段的感受,然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用《秋日的私语》做背景音乐,进行范读。乐曲声中,学生仿佛走进了充满丰富喜悦之情的金色的秋季。教师抓住时机,指导朗读“谁能把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很自然的将情感投入到本文中,入情入境的朗读,尤其是“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一句,有些学生边读边手舞足蹈,表情丰富。同时,我还选择了比赛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学生朗读水平明显提高。
四、教学手段发生转变--视听同步欣赏,向着多元化发展
适应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课该倡导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能把情、境、形、理融于一体,渲染课堂气氛的同时,为理解教材提供特定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本课中,虽然学生对春天并不陌生,但为了使学生如临其境,我们特地到大自然中进行录像,并做进网络。伴随着和谐的音乐,学生看到的是粉红的桃花,嫩黄的梨花,火红的郁金香;听到的是清脆的鸟鸣,哗哗的流水,嬉戏的笑声;学生们被春季的美景所吸引,感染,抑制不住兴奋,自主的富有表情听学起课文来。
五、评价方式发生变化--灵活多样,互动互惠。
过去的评价范围狭窄,手段单一,新课程要求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功能。评价应该是灵活多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本学期,我们继续采用“成长纪录袋”等评价手段实施评价。
本课中,对学生积极的表现,我除了给与肯定的目光,还用“智慧小红星”做为鼓励,及时给与赞美的话语:“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老师真为你骄傲。”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表现更突出。对于在本课中有明显进步的学生,我也给予了“进步奖”,并激励说:、你进步很大,相信下一次你会更棒!”学生积极性更加高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提高语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关键因素。需要我们顺应大趋势,接受新观念,找准目标,全力突破。在课改面前,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做好准备,争取更大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