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的嘴太大了”——《乌鸦喝水》教学后记
江苏吴江八都中心小学 费惠珍
[案例]
【感谢您浏览人教小语资源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人教小语资源网)网址是www.pepxiaoyu.cn】
我们教育工作者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由此看来,“错误”成了我们教育的“敌人”。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移。不过,最近耳闻目睹这样一个教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这个观点发生了改变。这是我曾经在自己学校听过的《乌鸦喝水》(苏教版第二册)的随堂课,其中有一个片段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天的课堂上,某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反思]:面对生成,教师该做些什么?
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面对课堂现场中超越预设、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思考之一:要正视学生犯错,尊重生成,张扬学生的课堂主权,因为对学生来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现场生成是章显学生探究悟性、思维灵性、丰满人性的独特学习生命态的真实反映,是学生自觉凸现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例证。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互动的课堂生成,因此,作为教师理应尊重并珍视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
案例中孩子的“乌鸦的嘴太大了,所以它喝不着水”这句话是否正确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充分表现了那位学生极富创造性的见解啊!可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
教师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殊不知,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非对即错,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小马尚能一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这时如果学生犯了错,那是很正常的。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思考之二:珍惜“美丽的错误”,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因为它是一种创新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导致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和人文点化。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语言补充、直观辅助、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或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该通过组织学生进入文本、学生讨论、追问寻错、争论辨错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上来。假如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上而不给予即时引导,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对语文学习产生误导。所以关注课堂生成,价值引导至关重要。
上例中的教师原本在他的思维程序中早已经准备好一份标准答案,但却被学生多维立体的发散思维打破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其实学生的答案、教师的答案是一致的:教师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而这位学生恰恰选择了后者,哪怕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教师的否定,仍然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可惜我们案例中的那位老师却没有珍视这可贵的、鲜活的生成资源。对学生不进行价值引导,所以生成的资源只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毫无价值可言。
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后,课堂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可能,已经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