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一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如何提供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支架——《称象》问题化教学过程

如何提供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支架——《称象》问题化教学过程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如何提供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支架——《称象》问题化教学过程

                                                                  
                                人出生后刚刚牙牙学语,便会指手画脚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晚上你牵着他的手在林中散步,孩子们便会睁大眼睛,“为什么月亮总跟着我们啊?”,“树叶是怎么样变黄的?”……“假如我到火星上生活会怎样呢?”……“人为什么要死呢?我要是死了,会到天堂吗?那里是一个美丽而幸福的地方吗?”……
                                人类从出生开始,总是伴随者问题生存着,对于问题的探索与学习是一种本能。
                                问题是孩子们自主探索的小舟——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论基础。
                                同样语文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也往往从“问题”开始。
                                
                                1、由谁来提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都出在一种等待老师提问题的状态中,一旦没有老师,结果会怎样?自己还会提问题吗?我一直深为忧虑。
                                如果我们把提问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真的提问题,提真的问题,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这想起来就是意见让人兴奋的事。
                                在上《称象》这一课的前一天,我郑重地发给每位学生一张问题纸,我要求学生把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填在问题纸上,我想让学生提问的过程不仅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质疑问难的过程,同时也是了解学生的过程。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的问题很多,同时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问题太多:
                                杨  样:曹操是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姚正阳:曹操旁边的官员真有那么笨吗?
                                王成伟:为什么曹操听了官员的话直摇头?
                                夏  炎:曹操为什么要知道大象的重量?
                                周  力:秤是什么东西?
                                何艾敬:曹冲到底是怎么称象的?
                                罗戚慧: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爸爸提议写上这个问题?)
                                沈菲儿:“曹冲才7岁”这句话里为什么要加上一个“才”字?(根据课文后面问题提出)
                                …… ……
                                
                                2、如何筛选问题?如何实现问题聚焦?
                                学生很棒,提了很多问题,但是如果这些问题都在课堂中解决?那么课堂学习就是低效的学习,我们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且学生提的有些问题不得要领,没有什么探究的价值,甚至没有思考的必要,例如“曹操为什么要知道大象的重量?”
                                因此“筛选问题”是当务之急。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删选的过程中,会不会伤害某些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自己的思路与学生不相吻合难道一定要以老师为标准?因此“怎么删选”又显得尤为重要。我当时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删选整理问题,先试着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所有问题,然后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合并同类项,或去粗存精,或直接提取主干问题?最后大家聚焦在4个主干问题上:
                                1、为什么曹操听了官员的话直摇头?
                                2、秤是什么东西?
                                3、曹冲到底是怎么称象的?
                                4、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
                                
                                3、如何进行问题教学组织:
                                问题已经聚焦,但是我又开始考虑:这四个问题是不是属于同一个类型?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是否花同样的气力,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给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并相应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问题类型是何(what):
                                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为何(why):
                                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如何(how):
                                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若何(if):
                                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
                                
                                
                                
                                
                                基本概念
                                
                                说明是什么,有关本质、实质、要素,在答案中含有事实性要素。说明为什么,有关目的、价值、意义、理由的问题。说明怎么样,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或情况等问题。如果是表示一种方式,通常需要了解其过程。如果是表示一种状态,通常需要了解其具体的程度。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要是,
                                是否, 即使的情况下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记忆信息搜集,也可以通过探究获得方式——做中学,也就是只有通过经历才能获得经验
                                ;状态——体验中学习猜想,情境中学习,发散与创造性地学习。
                                
                                问题示例“秤”是什么?“秤”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曹操不采用官员建议的办法?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本课教学组织我先请学生回忆在菜场的所见所闻,然后联系图片直接讲解。学生很快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秤”,“秤”是什么样的?
                                
                                
                                
                                
                                我建议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学生总结得比较全面。我让学生利用《称象》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截水面,画上蓝色的水纹;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的石头。)边演示边讲解。我提供思考方向,学生发散思考,得出许多结论,例如: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然后教师将问题引向深入……

                                
                                4、如何将问题引向深入?
                                能否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将问题的讨论引导深入,这不仅能充分检验教师课堂水准,还能有效防止问题化教学流于形式。下面是我尝试的将问题引向深入的基本操作线索以及教学片段:
                                
                                师: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生: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笑)
                                师:大吊车是现代工具,我们应该回到古代想办法?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想一想,也可以在学习小组先讨论讨论。(内容启发、元认知启发)
                                (生思考、讨论)
                                生:老师,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
                                师:这个同学提供了一个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真聪明!朝着这个方向想我们试试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生: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鼓掌)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哎?你们说,曹冲会不会当时也想到了这些办法,但后来没有用吗?他为什么不用呢?
                                生:我曾经看过称象的动画片,曹冲为了把大象赶到船上,想了很多办法,动物是不太听话的,要把这么多猪赶到船上,可能很难。(评价启发)
                                生:老师,我觉得人比石头大,但比石头轻,可能船上站满了人,船也不会下沉到划线的地方。
                                师:同学们,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想,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曹冲确实值得我们佩服,你佩服他什么呢?
                                (研读)
                                生:曹冲爱动脑筋,因为……
                                生:曹冲善于观察,因为……
                                生:曹冲富于联想,因为……
                                
                                5、问题走向哪里?
                                《称象》一课上完了,我继续追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称象》一课上完了,上完并不意味着消除了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带着一堆问题来,不带搬个问题去,并不是好事。因此,每上完一篇课文,老师都要追问一句:“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这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即使学生没有继续提问。
                                
                                课后反思
                                1、在进行了《称象》问题化教学尝试之后,我首先对自己确定的“问题分类”的方法进行了反思。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成“是何”、“为何”、“如何”、“若何”四类,尽管这样的分类便于教师有的放矢、有所区别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的对于问题的分类事后看来太“理科化”了,这样的分类过分强调了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而忽略了承载内容的语言文字。这样的分类过分重视了语言文字所承载的知识性内容、方法性内容,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感性内容、体验感悟性内容。因此,我试着对语文问题重新进行分类(如下图),尽管这样的分类很难一下子运用于实践,但我相信,这样的思考肯定会进一步改善语文问题化学习。
                                
                                了解:问题解读,体会文的字面含义、表层意思。(例如“读课文相关句子,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如果去掉‘沿着’两个字行不行?”)
                                神入:通过语言深度进入问题情境,进入其他人情感和世界观内部的能力。(例如“两位大臣的办法,曹操听了之后满意吗?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看出来?”)
                                领悟: 解出问题涉及的深层含义,说明、解说、转述,从而阐明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某种意义,弦外之音。
                                内省:
                                在问题情境中,在语言文字中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例如“曹冲为什么会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评价:对问题情境中的事、人、文,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洞察力。(例如“你觉得曹冲的称象办法还能改进吗?联系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审美:感悟问题情境中的文、事、人,独特的魅力与表现风格,美的意蕴、意象。
                                ]
                                从上面的问题分类情况来看,问题的“语文味道”浓郁了,因为问题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大多在语言文字上,从而使语言学习、情感熏陶以及思维的历练三者融合起来。
                                
                                2、尽管我对语文的问题重新进行了分类。这样的分类使我——教师明白自己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应该重视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但是,在大力倡导“自主”学习的今天,问题多半是由学生自主提出。而我在实践中发现,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于内容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学生提问时缺少对语言文字的自觉的关注。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怎样引导甚至“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文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应该想尽办法让学生领悟,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语文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表述方式应该容易被学生接受并理解。例如:
                                1、这篇是否能引起我情感方面的共鸣?我喜欢文中哪些内容和语言?我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这些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吗?
                                2、如果提供给我相应的材料,让我写篇文章,我会怎么写?我将如何从所读文章中有所借鉴、有所创新?
                                   
                                3、我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薄弱环节,从中能有所领悟和吸收吗?——比如作者的内心感受、选材风格、表现手法、语言特色?
                                4、我从这篇文章中汲取了哪些信息——语言方面的?
                                5、文章哪些地方引发了我的联想和想象?为什么会引发我产生后联想?
                                6、标出文章中不理解的语句,我能就文章各方面进行质疑吗?——包括发现不理解不明
                                白的问题;捕捉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灵感和顿悟;对文章评头论足、发表见解;对文章的某些说法,敢于怀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7、我能就作品或作品展示的内容开阔阅读吗?
                                8、我能替作者改改文章吗?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9、假如我想向我的好朋友推荐此文,我该怎样介绍?
                                其次,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围绕1—2个有价值的语文问题进行了一次“语文探究”,一次针对语言文字的探究。例如我在第三次上《称象》时,我让学生以曹冲的身份写一写“自己”称象的办法,结果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写了许多罗嗦的文字,还是没有把“办法”完全解说清楚,这时候他们才认识到课文在表达上的简洁、生动、准确。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研究、学习、诵读课文中的看平淡却显功底的词句。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yinianji_486_16248.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