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姑娘 》案例分析
一、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棉花姑娘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燕子、啄木鸟和青蛙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来谁也帮不了她。正当蚜虫们得意洋洋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来了,把这些害虫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快乐地成长,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本课寓一些生物科学的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本课中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引导富有个性化的朗读
苏霍姆林撕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上,当孩子们看到棉花姑娘浑身爬满蚜虫,联系自己生病时的情景,那种对蚜虫的憎恶及对健康的渴望油然而生。我在课堂上还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摇头晃脑地读、眉飞色舞地读、坐着读、站着读、个人读、合作读、男生读、女生读、表演读……多彩的形式,释放了孩子们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个性也在自由诵读中飞扬。
(二)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了猜谜环节:“小树长桃多又大,桃儿裂了开白花,结的籽儿能榨油,采下花儿能纺纱。”猜猜这是一种什么植物?这个环节,不但引起了孩子们兴趣,还使孩子们在谜语中认识了棉花、了解了棉花的生长过程及用处。
(三) 在阅读中培养提问意识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个孩子都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进入教学过程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培养他们善于提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仔细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发表见解。如:一开始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后来,棉花姑娘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通过对棉花姑娘前后不同的对比,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造成悬念,激起遐想,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激发了孩子们努力去寻找学习的钥匙。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引入新课
1、猜谜语:猜猜这是什么植物?出示谜面:(小树长桃多又大, 桃儿裂了开白花, 结的籽儿能榨油, 采下花儿能纺纱。)
你见过棉花吗?说说棉花是怎么样的?我们能用棉花做什么?
(鼓励学生多说,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棉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0课《棉花姑娘》板书课题
认读生字:姑 娘
(二)以读为本 读中探究
1、学第一段
(1)老师特别喜欢棉花姑娘,可是前一段时间棉花姑娘生病了,(出示:棉花姑娘生病的画面)谁来说说棉花姑娘怎么了?
( 引导仔细看图,进行说话练习)
(2)棉花姑娘的原来是可恶的蚜虫在作怪。 认读生字:蚜
叶子上长了那么多蚜虫,哎哟哟……棉花姑娘可真难受呀,这时她最希望的是什么?
认读生字:盼 治
(启发学生遇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3)出示第一段:指导读出难受、讨厌的语气
2、学第六段
(1)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出示:棉花姑娘病好的画面)
这时,棉花姑娘又怎么样了呢?
(2)课文是怎样写的?出示第六段。
(3)练习:碧绿碧绿的( ) 雪白雪白的( )
(4)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她咧开嘴笑了。小朋友高兴吗?
(5)指导朗读第六段。
3、对比提问
(1)学了一、六两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2)出示问题:棉花姑娘的病是谁治好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4、学2、3、4、5段
(1)自学。
要求:第一遍要求学生借助拼音,一句一句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减字。
自读第二遍,找出要求会认生字,用“——”画出并大声读几遍,记住字音。
(2)请学生说说你读了课文2、3、4、5段知道了什么?
注意:重点指导认读容易出错的字:“治、啄”是翘舌音
(放手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后交流:知道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这样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交流互补,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变到质变,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
(3)交流后小结:燕子会捉( )的害虫。
啄木鸟会捉( )的害虫。
青蛙捉( )的害虫。
七星瓢虫会捉( )的害虫。
(三)拓展延伸
1、在七星瓢虫的帮助下,棉花姑娘病很快好了。大家看她多精神呀。她会对吃蚜虫的七星瓢虫说些什么呢?
2、小调查:《我们的好朋友》 ——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别人请教,寻找益鸟和益虫,用图片或文字的形式做好记录,想一想应该怎样保护它们,班队活动课进行交流。
(语文教学不只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了课外,实现了语文课与生活链接,同时,激发了学生从课外汲取知识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