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姑娘》案例分析
高 晓 燕
背景分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验证新教材,已成为老师们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新教材容量大,知识点多,要求高,但课时紧张的难题。从而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孩子们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正如这次凌桥中心小学首届教师技能比赛中,我执教的《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而本单元的主题又是“我们身边的科学”。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起保护益虫和益鸟的意识。
所以根据这一特点,我觉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创造性,显得新颖、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实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因此,激发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在本课的一开始,我运用了猜谜语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中的“棉花”两字,从而引出了“棉”的生字教学。然后我又出示了可爱的棉花姑娘图,设计如下:“多漂亮的棉花姑娘啊,所以我们称她——(生答:棉花姑娘)。谁来轻轻地叫叫她?……”当生亲切地喊出“棉花姑娘”时,他们便在一种无意识当中进入了学习的课题中。此时我趁机补全了课题,提醒学生“娘”的拼音读轻声。这样改变了以往陈旧的呈现方式,学生学得轻松、自在,筑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安全感。有了这么一个第一印象后,就方便了对轻声的指导朗读。“棉花姑娘”是本文的主人公,轻声“娘”是本课朗读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开头解决难点,对本文的朗读起铺垫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是最不受拘束、最生动活泼而又最丰富多彩的学科,多媒体的使用,恰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时,我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问题“看完动画后,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说发生在棉花姑娘身上的事情,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紧接着,当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自学要求预习了课文后,我又出示了“看看谁的本领大”这个画面,进行本课生字的集中教学:生字教学是让学生自主交流,再与大家分享你的识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学生们也纷纷争着举手回答。在随后查字典这个环节的交流中,当学生们还在欣赏各种礼花、沉浸在热烈的掌声中,屏幕中棉花姑娘的突然消失又引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原来棉花姑娘带我们找调皮的字宝宝了”。师的一语自然顺利地引出了朗读词语这个画面。
接着,在教学《棉花姑娘》第一节时,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步骤体现出了由浅入深的两个层次:①、认真看,说说棉花姑娘怎么了。②、看图,认识蚜虫,从而产生厌恶蚜虫的思想。③、指名读,初步感受棉花姑娘生病了。④、理解词语“许多、可恶、盼望”,找找近义词。⑤、再读,通过朗读展现自己对蚜虫的厌恶之情。“初读”是学生认识的直观反应, 而“再读”则是学生对文本的再认识,是学生情感的提升。根据课文的结构特征,我运用了课件提供的快乐合作时间的插图及要求,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5小节。放手让小组学生们选择角色齐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又去感悟、体验,然后通过小组的朗读和汇报外化出来。从各小组热烈地汇报中,可以看出他们通过讨论,感悟到了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本领。小组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把老师讲授的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悟。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设疑:“到底谁才能治好棉花姑娘的病呢?”通过让学生观察七星瓢虫的图片,理解了课文的第六节。
在课文最后一节的学习时,我运用课件出示了病好之后、笑容灿烂的棉花姑娘,还有美丽的彩虹和美妙的音乐。刹那间,学生们被这美好的画面所吸引住了,屏住了呼吸静静的看着,快乐的和棉花姑娘分享着这份好心情。这样,我借助了外在辅助手段,烘托了气氛,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朗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自读自悟,体验中投入。
教学反思:
1、以信息技术为辅,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改变了简单枯燥的语言教学方法,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抽象为直观,提高教学效果,节省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使每个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发挥作用。在《棉花姑娘》这堂课上,我运用了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片,形象逼真的声音,集成了声、色、形俱备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如在指导朗读第一节时,我用课件出示课文蚜虫图片,图上的蚜虫发出狰狞的笑声,这时就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假如有那么多的蚜虫在你的身上爬来爬去、咬你、折磨你,你会怎么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体验了棉花姑娘当时那种难过、急切的心情。
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力求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以读为“本”,朗读品味,悟得语感经验。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而培养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让学生有效地朗读,要实实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同时在“会读、爱读、乐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本课最后一节时,当学生亲历读书过程,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着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没有特别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却能把“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读好,在优美的情境和无限的遐思丰富着内心体验与情感世界,吸收、积累着生动的语言,这大概就是语言无尽的魅力吧!
3、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本堂课“快乐合作时间”这个环节中,我组织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依靠集体的智慧,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畅所欲言,尽情地展现自我。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组交流中得到了重复的发挥,培养了自信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4、以“文”为本,寓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在教学第六节,通过分角色朗读七星瓢虫与棉花姑娘的对话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七星瓢虫们,你们帮助了棉花姑娘,心里感到怎么样?”这虽然是是一个简单普通的提问,却表达了书中动物们的互相关心,能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了民族精神教育。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知常”,又要“晓变”,用自己的心血设计出有特色、有实效的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