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构想
附件1: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
(根据方惠珍、盛璐德作品改写)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课堂设计的基本前提:
1. 引领孩子运用多种“精读”方法读书。
引领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让孩子圈圈点点、勾勾划划、批批注注。可以运用想象法读书: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可以运用联系法读书:边读边把前后文进行联系、比较;可以运用体验法读书:把自己当作小蝌蚪、设身处地般读书;可以运用联想法读书:边读边联系生活经历。
2. 努力创建开放、互动、高效的师生对话时空。
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能引导孩子在下面几个方面中有所体现:能努力倾听他人的发言;能及时地发现自己观点和他人观点的异同;能综合各种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能在他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提炼提高。
作为执教者,要努力激发孩子表达的兴趣和欲望;应善于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抓住关键,适度适时的点拨;应不断激发、生成更多的对话原点。
3. 注意孩子的语言表达,拓宽孩子的思维角度,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孩子不仅要读有所得,更要将所得能运用精练的语言呈现出来。引导孩子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还要表述观点产生的线索、思考的过程。引导孩子能多元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适度提拎所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 让写作和阅读相结合,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请孩子在10-15分钟内,就今天重读课文时的心情、感受、启发、交流、联想等任何一个环节中最有印象的一个环节即兴抒写。
40分钟课堂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谈话:
1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陆老师给同学们上什么吗?猜一猜?(猜想性读书和联想性读书)
2 2.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课文是我们曾经在幼儿园或者一年级时学过的课文,它的题目是《小蝌蚪找妈妈》。→出示课件(题目)
3 3.迅速观察孩子的表现,找孩子提问。如:你为什么说“啊”啊?你把嘴巴都张大了,你想说什么吗?我看你是有些目瞪口呆了,有什么内心感受吗?
4. 4.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3分钟课堂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瞬间写下来,写出你的想法和感受来,少则一二句话,多则三四句话,没有字数限制,能写出真实的内心感受就好。
5. 教师巡视指导。
6. 简单反馈评价。(抓住关键词点评)
二.重读:
1. 过渡:是啊,今天我们就这样带着疑惑和思考重读《小蝌蚪找妈妈》。→出示课件(重读)
2. 老师先来重读一遍,同学们再来重温一下这个故事。(要读出故事情节的变化、读出故事的趣味)
3. 现在请同学们也来大声地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个故事。(下发课文资料)
4. 过渡:刚才同学们听老师读了一遍,老师要求同学们也读了一遍。其实,我知道同学们还有自己的读书方法:请你静下心好好回忆下,你平时读文章的时候、理解文章的时候、老师教课文的时候,你最喜欢的、最有实效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5.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注意归纳和联系课文)
6. 课件小结:我们可以在读书的时候圈圈点点、勾勾划划、批批注注……,可以运用想象法、联系法、联想发、体验法……等方法读。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读书的好方法,一字一句地读,咬文嚼字地读,静思默想地读(课件)。边读边想什么呢?(课件)今天我们重读《小蝌蚪找妈妈》后,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新的感受?你是从哪里得到这样的启示或感受的?
三.重思:
1.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2. 已经有启发的同学可以把你得到启示的思考过程、思考结果写下来,注意有理有据,注意语言精练。还没有启发或启示的,继续用方法读,细细读。也许你从小蝌蚪身上得到了启发,也许你从乌龟和鲤鱼妈妈的身上得到启发,也许你从小蝌蚪找妈妈的整个过程得到启发,也许你从一个句子中得到了启发,也许你从前后的几个句子中得到了启发……再细细读读。
3. 全班交流:把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种启发说出来,并且说说你的这个观点是怎样得来的?其他同学一定要注意倾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想的一致,对你有没有启发。
4. 师生对话,教师提拎点拨。(板书)
5. 简单总结:一篇曾经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课文,今天在我们这样的精读、重读下,竟然有这么多全新的感受和启发。老师从同学们刚才的观点碰撞和思维火花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课件)
有的文章、有的书,我们是可以读一遍,读两遍,甚至读更多遍的,他们是可以重读的;有的文章、有的书,我们是可以幼儿园时读它们,可以在相隔快6年后重读它们,还可以像老师样相隔20几年后再读它们的;有的文章、有的书,被我们在不同的时间里读,被我们不同的的读者读,我们所得到的感受和启发是不一样的。
四.统整:
1. 好,现在我们抛开这些启发,请同学们再看看这节课里写的两段话,假如把它连成一篇短文,似乎还少了什么?想想,我们还要加上什么?(过渡段、结尾、题目)
2. 给文章取个题目。交流反馈。(点评)
3. 修改自己的文章。
4. 反馈,修改。
陆建龙
http://218.108.1.166:8080/teachedublog/user1/505/archives/2006/2006121114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