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和智慧共舞——评《小蝌蚪找妈妈》
刘芳燕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听了《小蝌蚪找妈妈》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 教师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会问的孩子才会学,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敢不敢提问和会不会提问是同等重要的。老师巧妙地与“练习”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将矛盾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降低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难度,又明确了下一步的学习目标。于是在以下的教学中教师就以学生提出的“小蝌蚪先向鲤鱼妈妈打听什么?它是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为什么把乌龟当作自己的妈妈?”这样几个问题建构起组织本课教学的基本框架,这儿看似随意,实见匠心。
二、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相结合。词语理解、品味运用的精妙是低年级的一个教学难点!但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理解词语比较到位,以比较的形式进行,又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像对“披”和“穿”的理解,教师以自身的打扮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而对于“鼓”则借助板书来进行理解,青蛙鼓着一对大眼睛。对于“迎”和“追”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同桌表演乌龟和小蝌蚪相遇的情景来理解,在教学中运用了各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但是纵观整堂课,教师的教学过于理性,语文需要情感和理智两翼的舞动,语文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但是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凸显智慧的一面,调动学生情感显得不够些。首先就要入境,这是一篇童话,而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情有独衷,首先就要迅速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或者讲故事,或者看动画片,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再者关于青蛙外形的两段话的描写比较,过于注重知识性,在比较理解词语之后,让学生运用词语,这是对课文内容的一次复述,在这里缺少言语实践,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文中用词之精妙,读出情趣。
最后课本剧的表演流于形式,在表演之前应该有所讨论,准备,而后才能融会贯通地予以表演。
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转载http://www.zsdhxx.com/blog/user1/liufangyan/archives/200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