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一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挑刺新教材——论《兰兰过桥》入选教材之失误

挑刺新教材——论《兰兰过桥》入选教材之失误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挑刺新教材——论《兰兰过桥》入选教材之失误

 

徐卫

 

看近年来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兰兰过桥》一文作为“保留曲目”反复出现。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编者更是把它当作经典的科幻(普)作品,安排在以“我们爱科学”为主题的第八单元,力图通过这篇课文的教与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兰兰过桥》这篇课文本身科学方面的一些缺陷,注定了结果是事与愿违的。
     一、从“凡尔纳“说起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他于1863年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机器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凡尔纳的作品情节惊险,人物生动,熔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炉,他提出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预言和假设,至今还启发着人们的想象力,他的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深受数亿读者的喜爱。如他1865年发表《从地球到月球》,就是大家熟悉的一部科幻小说。这部作品最早是由鲁迅介绍到我国来的,当时的译名叫《月界旅行》。令人吃惊的是,这部很早以前的作品,其情节竟和1968年美国国家宇航局发射的阿波罗8号登月的情况极为相似。
    与凡尔纳作品相比,《兰兰过桥》这篇文章科学上的幼稚显而易见。
    二、尴尬的《兰兰过桥》
   《兰兰过桥》是根据已故桥梁专家茅以升早期的科幻小品改编而成的,文中介绍了“潜水桥”、“塑料桥”等一些未来的奇妙的桥。然而,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已充分证明,课文介绍的几座“奇妙”的桥在今天已是毫无奇妙可言,不仅不具有科学的前瞻性,甚至有些已经被证实毫无实用性。
    1、潜水桥,何奇之有?
   “潜水桥”是文中介绍的第一座桥,这种桥“架在水里”,“像一幢长长的房子”。“兰兰站在桥上,可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在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按课文的说法,这座桥是多么的奇妙呀?但只要仔细观看图片及文字介绍,你就明白,所谓的潜水桥只不过类似于“海底隧道”、“海底世界”之类的工程而已,且远不如这些工程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请看如下资料。
    资料一、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
    ——举世瞩目的连接英国和法国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定于1994年5月6日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从此,隔断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天堑变通途。人们只要坐上被称为“欧洲之星”的高速列车,穿越海底隧道,连接伦敦、巴黎、布鲁塞尔仅需3个小时。为使隧道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通道,欧洲隧道公司除在列车行驶速度和服务方面作出努力外,还在安全方面采取了措施。该公司在隧道内安装了大量先进的安全装置,仅用于隧道运营管理的控制和信息交流系统就有3套。此外,还备有自动灭火装置、防震系统、修建了防弹墙、安全通道,甚至设置了动物捕捉器,以对付因迷路而闯入隧道的动物。隧道每隔1.75公里就安置一个监测器,随时测定温度、烟尘及一氧化碳的含量……
    资料二、厦门海底隧道
    ——2010年以前,厦门将建成一个可以全天候进出厦门岛的海底隧道。这将是祖国大陆的第一条海底(暗挖)隧道,并将成为厦门岛重要的第三条进出岛通道。该条海底隧道工程估计总投资在30亿元左右,将是厦门市所有工程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该工程总长度约9公里,其中隧道全长5900米,是一座兼有公路和城市道路功能的隧道。
    资料三、奇妙的”海底世界”
    世界各地的“海底世界”是游人非常喜欢游玩的景点,请看某一“海底世界”的解说词。
    ——“这里向您揭开了来自大洋的鱼类、贝类等海洋动物神秘的面纱……随着自动步道缓缓移动,各种色彩斑斓的鱼类在身边游戈,让您在海底漫游的梦想成为现实。大洋海底隧道采用封闭环行亚克力玻璃,自动平梯载着游客沿通道在水下穿行,仿佛置身于海底一般,五光十色的珊瑚礁丛,珍稀的海洋鱼群环游在游客的四周,海洋动植物的迷人景观尽收眼底……触摸池中可以亲手去感受海洋生物,在这里可以体味到鲨鱼温柔的一面……
    以上资料已雄辩地证明,目前世界上比该文中介绍的“潜水桥”更先进、更科学、更实用的类似的水底工程比比皆是,“替水桥”何奇之有?
    如果一定要“神奇”的话,请看课文关于如何进出“潜水桥”的描述。
    ——在路上,他们遇见一条波浪滚滚的大河。爷爷没有停车,一直向大河里开去。兰兰吓得闭上了眼睛。
   “兰兰,下车看看大桥吧!”听见爷爷的喊声,兰兰才敢睁开眼睛。她一看,原来是一座架在水里的桥,很像一幢长长的房子。
    看了上面一段话,你是不是想问以下的问题,他们的车是怎样穿过波浪滚滚的大河,魔术般地进入大桥的?是通过类似潜水艇上的那种进出装置吗?是采用了类似于轮船过船闸的原理吗?是科学猜测中的“虫洞效应”、“时光隧道”还是“时空转换”?不可理解。我们感到奇怪的是,与“海底隧道”“海底世界”类似的“潜水桥”为什么不把它的进出口设在岸边?
    显而易见,为了让人觉得这座“潜水桥”是一种想象中的,有待于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才能在未来某一天造成的奇妙的桥,作(编)者人为地制造了一些神奇,可同时又无法自圆其说,只好让兰兰闭上她惊恐的眼睛。
    (二)、塑料桥,价值何在?
    课文介绍的另一座奇妙的桥是“塑料桥”,跟“潜水桥”相比,这座桥更显得没有意义。理由有以下几点。
    1、与“塑料桥”类似的产品司空见惯,如游泳用的游泳圈、漂流用的橡皮艇等,除了个头、形状稍有不同以外,这座“桥”体现不出比上述产品更多的科技含量。
    2、文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爷爷打开皮包,取出一包塑料管子,说‘这又薄又结实的塑料管子,打进空气就成了一座轻巧的桥。’”不难看出,这“高科技的桥”充上气后重量一定很轻,否则一老一小是无法把它搁置对岸的。那么,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塑料桥”这么轻,体积又这么大,即使能铺在湍急的水面上,又如何能保证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又是怎样使这又薄又轻的“桥”的表面保持一定的硬度,让两人踏在上面毫不变型,这些都让人难以理解。另外,如果河流再宽一些,该“塑料桥”又将如何使用,这一切,看来只有被称为“魔术师”的爷爷才能回答。
    3、根据课文描述,这座桥的制作过程应该不是那么复杂,那么,为什么要让它停留在想象、猜测中,而不是马上把它生产出来,装备我们的部队官兵,地质队员,或者摆放在百货商店出售,满足经常需要过河的人的需要?
    归根结底,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塑料桥”既不实用,用起来更不安全,它既无科学价值,也无经济价值。人们更愿意建一座真正的桥——一座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桥。即使是贫困得无法建起一座小桥、甚至是简易的木头桥的地方,他们选择的也是一根木头的独木桥或一根铁链的铁索桥,而不是价廉物美的“高科技产品”——“塑料桥”。
    三、结束语。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编排在上册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实现语文学习的整合就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以“我们爱科学”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课标》的先进理念。但要注意的是,在选编本组课文时,编者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所选的文章既要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又要注意科学作品的时效性,充分体现科学的前瞻性。否则,当教师一边出示多媒体课件一边动情地解说着《兰兰过桥》中的桥是多么神奇的时候,无法面对的是孩子们明亮的充满探究欲望的大眼睛。
    《兰兰过桥》中“桥”的“神奇”来自我们热爱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老先生的科学猜测吗?谁知道呢!但即使是,《兰兰过桥》也将停留在茅老先生过去的那个年代,在今天,它们已经变成了现实或已被证明无需变成现实。《兰兰过桥》已经没有了被选入教材的价值,它只能永远地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该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了,这,正是科学的规律所在,不是吗?
    ——该文发表于《语文报·教师版》(小学)200426期

转载景德镇市珠山区语言文字网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yinianji_486_15973.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