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一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一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一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一
 
http://218.56.9.91/Article/Print.asp?ArticleID=1704

今天上了《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这是一年级孩子学习的第三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可其中蕴涵的内容却很丰富,有些词句对于一年

级的孩子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句。在备课过程中我想了一些法子去解决这个难点;另外让学生感受家

乡的美丽,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当然识字依然是一年级语文课的重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主要从以上这几方面来考虑

。因此在今天的教学中,以下几点还是比较可取的:

1、课件辅助,突破难点。在课前谈话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江南,有些学生通过昨天回家的了解,已经初步知道了江南就是指我们这边(孩子们

第一次做这样“了解”作业,还是比较好的),接着给学生欣赏了江南的风光图,让学生发现江南这边什么多?学生观察的很仔细,一个学生

说:“水多。”另外一个马上接着说:“桥多。”多好呀把江南“小桥流水”的特点说出来了;当让又有同学联想到“鱼多”、“船多”,这

可都是孩子们自己的发现啊,我的图中并没有出现这些场景。因为孩子们说得比较全面,所以我就告诉孩子们江南又被称为“江南水乡”、“

鱼米之乡”。这样的知识还是要通过老师的传授的。这个时候我觉得孩子们也特别专注。了解完江南后,我让孩子们自豪地说:“我们的家乡

在江南!”虽然没有正式上课,但我从孩子们喜悦地眼神中已经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喜爱。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又适当用了一些图片,丰富了

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而有一个同学看到一幅图时忍不住问:“我们的教室在哪里?”虽然听起来似乎他的话不着边际,但细思

量,是因为孩子觉得这地方美,我们的学校就在这样的地方而高兴。我觉得利用课件对与帮助孩子理解“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还是

很有帮助的,也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家乡的美。

2、关注学生,鼓励为主。这节课上我觉得比较关注平时识字、读文比较差的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许很多时候教研课怕出错,会多

叫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不过我想课堂机会是平等的,所以我总是会把发言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孩子。像小叶这个男孩,他的识字能力比

较弱,但是在我的鼓励下,他整堂课都能积极参与,相信他收获肯定不少;而另一位男孩平翘舌音不分,但我还是请他读,因为他信心十足地

举着手,同时也给了他表现的机会。另外在朗读比赛中,虽然同学们明显觉得一位同学好,但我还是不忘给差的同学鼓励,因为他的勇敢。的

确,课堂上多给孩子一些表扬与鼓励他们的学习信心会更足。

3、重视朗读,读中感悟。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课文,别看这么短的儿歌,有些孩子要读上好几遍才能读通顺,所以要读得有感情就更难

了。因此在今天的课上我给了学生充分拼读的时间,先做到读正确、流利。在理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的提问是第一

次尝试,孩子们还是能很快领会到我的意思,说的也不错,这是让我欣喜的。在逐句朗读时采用了指名读、比赛读、同桌读等多种形式,有些

学生的朗读还是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我想孩子的朗读能力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培养起来的。另外今天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也是第一次尝试,

虽然只有一个人发问,但我觉得还是很值得赞赏的,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学会提问。(开学两个多月来,一年级的孩子进步是最明显的

,他们从不会到会,真的很了不起了。所以面对课堂的冷场也是我预想之中的。)

这堂课上还暴露了许多问题,不免有些遗憾也有些担忧:

1、一部分学生的听课习惯比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特别有几个调皮的男孩上课比较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常规上还应该加强训

练。

2、关注了后进的孩子,但是对中间型的学生似乎表扬、鼓励用得少了些,导致后半节课学生积极性不够高。要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是我应

该努力做到的。

3、识字环节趣味性不够。如果在中间安排一个识字游戏,相信孩子们会更加投入,比歌曲的效果会更好。毕竟他们还是一群6、7岁的孩子。

4、低年级的学生很活泼,课堂上有时候真的会有好多“意外”发生,就比如那句“我们的教室在哪里”,真的让我心中一震,虽然我也及时处

理了。课堂是有生命力的,对于生成,我应该更好地处理,这样课才会更精彩。

5、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这一直是我做得很不够的地方。语言应该要更精练些,课堂上应该再从容些。

一年级的孩子学习这样写景的诗歌确实是一个难点,上过后才发现真的遗憾多多。还望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短短三句,描绘了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这是一篇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节奏感强的诗歌,适宜

学生诵读。课堂上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反复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本班学生课外阅读少,识字量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提前安排学生在家中进行了预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要求比较简单:1、把

课文读熟 2、给课后二类字加上拼音  (别小看这两个要求,如果在课上全部完成大约需15分钟左右,而且学生学习时间参差不齐,对好学生

来讲,浪费了许多时间)经过预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对文中的二类字也初步认识了几个。这样在课堂上我就可以用更

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朗读、感悟。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是识字量多,对于我现在所教的学生来讲每一个字几乎都是生字,提前预习是学生必

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从学生一接触课文就开始培养。
有要求更要有检查,每次布置完预习作业,我都要逐一检查,完成的表扬,未完成的批评,并请学生监督其课下完成。连续两次没完成的和家

长取得联系,给家长讲清预习的重要性,以求取得家长的配合。到本课为止我留过了四次预习作业,情况越来越好,全班学生基本能按要求完

成。什么是习惯?就是行为的一种累积,我相信预习会成为本班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
    二、在教学中不断巩固语文的知识点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

扎实和牢固程度至关重要。在《在家里》一课中我就带领学生认识了两种基本标点符号“,。”在这一课中又进行了复习,请学生独立标出句

子,订正后再指名分句读,对读错句子的同学不急于指正,而请全班同学帮助他,这样使大家在思考的同时,对句子的分法又进行了巩固,在

后面的分句朗读中学生们都能够正确读出相应句子,并根据标点在朗读时注意了相应停顿。
    三、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中“读”十分重要,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

,读出情,读出趣,读出思。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出示课文投影片后我问学生:小朋友在宽阔的江面上划着竹排都看到了什么?快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认真地读着课文,很快找到了鸟儿唱、鱼儿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等处,在反馈时我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说文中

的意思,这样就使学生理解了“密”、“绿油油”等词语的意思。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诗中有一句是“江南鱼米乡”,学生对于江南的美景不能理解,就不能理解后面为什么说小小竹排画中游?在询问了本班学生,确认没有家乡

在江南的以后,我从江南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物产等方面进行了绘声绘色的介绍,同学们听得入了迷,借机我说到:江南自古以来就是让人神

往的地方。清朝的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一些文人墨客也拿起笔赞美江南。老师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首白居易的诗《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接下来我请同学朗读课文,再结合我刚才的讲解说一说江南给人的感受,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虽然他们的语言还显得单调,但听

得出那是真心地赞美。为什么说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个本课的理解难点也随之解决,因为学生已经感受到江南美得就像一幅画。再次朗读课文

,学生的感情已经能够融入其中,读得绘声绘色了。
        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材中作者的情感因素,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

必将随之勃发。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本文转载

http://hi.baidu.com/aizhao/blog/item/09616c5933968f2a2934f063.html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yinianji_486_15622.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