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昌市上海路新村小学 何冬萍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使识字教学走出新的步伐,迈上新的台阶呢?我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是关键,因为它是“识字能力”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是“识字能力”的萌芽阶段。
案例分析:
下面就《爷爷和小树》这一课的识字教学过程,来谈谈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方法——“我和生字宝宝交朋友”。
第一步:送生字宝宝回家——别喊错了它们的名字
在新教材中,编者把课文中要求认识的生字摘录出来,编排在课后生字表里。我生动地称“生字宝宝已经离开了它们的家(原文)。”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该课“爷、棵、到……”等12个生字宝宝“送回家”,即对照生字表,在文中圈出生字,再拼读几次,然后再认真通读课文。
“送生字宝宝回家”,多么富有人情味的说法,由一个“送”字,孩子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迷路的小孩、生病的伙伴,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别喊错了它们的名字”,更能激发学生的自尊感,因而在读书认字的过程中,他们自然会特别用心,我就不必费神强调什么“一定要把字音读准”等等缺乏感情色彩的要求了。
第二步:发现生字宝宝的特点——别忘了他们的模样
新教材的识字教学体现“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原则,每课生字特别多,因此让学生认识生字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于是我又一次出示课文生字,对学生说:“要想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我们可要好好观察观察的,你发现了什么?” “要成为生字宝宝的好朋友”是孩子们的强烈愿望,他们兴趣盎然,睁大眼睛,动起脑筋,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畅所欲言,有的说“‘木+果’就是‘棵’”,有的说“‘爸-巴+ ’就是‘爷’”,有的说“‘伞’字像把小雨伞”,有的说“太阳出来很暖和,所以‘暖’是‘日字旁’”,有的还说“发现了‘冷’和‘热’是反义词”……
瞧,为了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孩子们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在学生的眼前“活”了起来,走进了他们的知识仓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要我记”转变成“我要记”,从“学会生字”发展到“会学生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得到有效地提高。
第三步:看生字宝宝干活——别小看了它们的作用
一个个生字呆在生字表中,只是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而融入课文这个“大家庭”之中,它们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各自发挥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于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生字后,我让学生再读读全文,看看这些生字宝宝在“家”中干些什么,有什么作用,进行“随文识字”。
“看生字干活”多么亲切新奇,富有童趣的要求啊!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他们勇敢地走进课文中,自觉地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多次与生字见面,与生字宝宝交上朋友,就不那么困难了。
第四步:带生字宝宝出门——和它们做游戏
“带生字宝宝出门”就是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所学的生字是他们新结识的朋友,这些“朋友”又将是他们今后学习、生活的好帮手。为了让这些生字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帮手”,就要让生字不断地复现。于是我先安排“游戏”复现,把生字卡片作成苹果的形状,挂在小树上,学生一边摘果子,一边认读生字,好不快乐;接着我又说:“这些生字宝宝有点不调皮,瞧,它们躲到了另一篇短文中,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让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吧!”这时出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一篇小短文,让学生读一读:“爷爷把一棵小树当作自己的小孙孙,寒冷的冬天,他给‘小孙孙’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也很有爱心,炎热的夏天到了,它撑开自己的小伞为爷爷遮阳。爷爷和小树真是一对好朋友啊!”找到了生字,并正确朗读了短文,学生的喜悦写在脸上,成就感油然而生。
教学快结束时,我又适当给学生提个醒:“交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常回家看看”,也就是要求他们经常读读学过的生字,以免“喊错了生字的名字,忘记了它们的外模样”。
教学反思:
“送生字宝宝回家 ——发现生字宝宝的特点——看生字宝宝干活——带生字宝宝出门”这一教学流程,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主人,这一教学过程,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学,有机会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实践者。这样的识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把识字教学与情感教育融为一体,是这一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它把传统的老师“教生字”变成学生“交朋友”,这一“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真是魅力无穷,作用不凡。在课堂上“交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这一教学流程可以运用到其他许多识字教学中,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常变常新,不要走“模式化”的道路。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