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首字“床”释义辨析
【作者】周新寰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游子思乡佳作。短诗仅二十个字,只撷取了游子羁旅生活中的一个平常片断,却深刻诠释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深情。全诗质朴无华,意境高远,读来亲切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中国古典诗词最重意象。一首诗词能否广为传诵,能否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意象。《静夜思》虽然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但仍有其独特的意象。那么它的意象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该诗意象的产生关键就在于对诗中首字“床”的理解。如果该词的含义理解出错,就很难把握全诗的意象了。
历代以来,很多人解释本诗,都把“床”字译为卧具,即供人睡卧的家具。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既有望文生义之嫌,更破化了诗的意象和意境美。
据《学生辞源》,“床”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四种:1.供人睡觉休息的用具;2.安放器物的架子;3.井上围栏;4.底部。①
我们可以先把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第二和第四义项去掉。剩下的两个义项表达的都是具体而独立的事物,与原诗“床”所反映的情况一致。但是,我们都清楚,事实只有一种。李白《静夜思》中的“床”肯定只能指一件事物,不可能同时指“供人睡觉休息的用具”与“井上围栏”。这二者显然不在同一空间,又无相似之处,不可能混为一谈。那么哪一义项才是《静夜思》中“床”之真正所指呢?
在这里,语法分析明显无能为力,且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意象分析。我们暂且假设第一义项是《静夜思》中“床”的正确含义。按此义项,《静夜思》所表现的意象画面就是以下这段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 影像:游子李白漂泊它乡,夜晚卧或坐于床榻之上,久久难以入眠(抑或是半夜突然醒了),这时,月光透过窗户,正射在床前的地上。李白初醒,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但他很快清醒过来,知道屋内不可能会有霜迹,必是月光无疑,因而抬头望月。秋月分外明亮而又清冷无比,触动了他的思乡情怀。想着,想着,他的头低了下去,完全沉浸到对故乡与家人的思念中。
如果只看上面这段对《静夜思》意象画面的描述,我们很可能就会判定,该诗中“床”指的就是“供人睡觉休息的用具”,这也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床”的含义一致。让我们再仔细对照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在这里应解释为“抬”,意为(头)往上伸。而“低”则是(头)向下垂。请试想一下:如果李白卧在床上,他如何“举头”和“低头”呢?恐怕他得先起身坐起来,或者用手撑着半坐起来,才有可能“举头”和“低头”吧?再想一下,既然月光照到了他的床前,说明此时月亮不是在房子的正上方,而是在其斜前方的空中。那么,他又何必抬起头?只需脑袋稍微扭转一点就可以了(坐在床榻上更好)。更何况,我们在室内或卧或坐都不一定能够抬头就望见月亮。这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由此可见,用“供人睡觉休息的用具”来解释《静夜思》中的“床”字,似乎有点不合常理。当然,作者早已去世,文本全凭读者的阐释而得以延续其生命。一千二百多年前发生的事情,谁都不曾亲见,谁也不能断定李白到底是怎样地望月。因而我们也不能肯定该义项就不能用在《静夜思》中,毕竟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现在,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床”的第三个义项“井上围栏”。如果我们采用该义项的话,《静夜思》在我们头脑中就变成了下面这样一段影像:夜已深了,但身处异乡的李白仍然难以入睡,便带上门,独自一人在院子里一口围有围栏的水井边徘徊消遣。我们知道,古制八家为一井,一乡之人同饮一井之水,后来“井”便用来借指乡里,故有“乡井”之说。月光分外明亮,银辉在井栏边洒了一地。明月和水井都引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使他产生错觉,误以为是秋霜。但他立刻明白过来:那只不过是月光而已,便“举头”而望月。当李白低下头来,又看到了水井,自然引发起他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
上面这段影像说明既与原诗一致,而且“举头”与“低头”等行为也符合现实与情理,不会出现取“床”的第一义项时可能出现的不合常理之处。而且意象更为圆融,意境更为高远,感情更为真挚。让人如临其境,极富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盛平主编:学生辞源[M],546页,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作者联系地址: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学区周光荣转周新寰收
邮编[417713]
邮箱[zhouxinhuan@126.com]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