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的再学习
分类:教学研究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大概是最为人们熟悉的一首思乡诗了,之所以能够千余年传诵至今,正是因为李白在这诗中把离乡背井的人的思乡之情刻画得细腻委婉贴切,入木三分,令人读来亲切非常且万分感慨,极易引起游子的共鸣。然而就诗歌思乡主题的理解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学生很喜欢李白,能背很多李白的诗,很多孩子手头都有《小学生唐诗三百首》。我在一次随手拿起一本翻看,《静夜思》映入眼帘: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面还配有插图,一个束发长须的男子坐在被窝里,窗子外面一轮弯弯的月牙。下面的注释:睡眼朦胧中看到床前的月光,疑心那是铺在地上的一层白霜。抬头看着空中的月亮,低头去想起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我问学生:“《静夜思》你们学过吗?”
“学过!一年级就学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那这首诗得主题你们还记得吗?”我又问。
“写李白思念故乡亲人!”同学们的声音非常响亮干脆。
“你们是从哪个地方知道李白在思念故乡的呢?”我最问道。
“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充满自信地回答。
“那么你们告诉我,李白石在哪里‘望明月’的?”我刨根问底的样子。
“老师,你这问题太没有技术含量了!诗中都说了嘛!在‘床前’嘛!”学生有点不耐烦了。
我点了点头,看来他们对以前学的知识掌握得挺好的,可是我知道,在这里同学们的理解有点字面化了。
我告诉学生:“同学们,你们学的挺好的,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老师需要给你们说明一下,‘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我们今天睡觉的床。在这里它指的是井床,也就是古时井边的围栏。”
“人是离不开水的,向一个地方深深地挖下去挖出水来,从此人们就可以摆脱对河流的依赖。在古代,掘一口井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井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太紧密了。在今天还有很多相关的词语:城市又称市井,城市中的人就又叫市井之徒,院子称天井,做事井井有条。所以那个时间井边也是人们经常活动、聚集的地方,人们交流娱乐的场所。”
“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能知道李白为什么会写下这首诗了:诗人在夜晚,站在静静的院子里,看到井栏旁明月的光辉,就怀疑这是地上下了一层霜。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噢——”同学们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原来是这样!”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以前的理解,你们可以想一想,秋天的霜怎么会下到屋子里呢?所以如果这里的床不可能是我们所认识的睡觉用的床,李白也不是睡在那里写出诗的,而是站在井栏的旁边,看着明月、白霜想念起故乡和亲人的。”
学生频频点头。
“所以学习语文在很多不仅仅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读书汲取知识,需要勤动脑子,敢于对多学的知识惊醒怀疑。语文的学习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大家说是不是呀?”
“是——”下面的声音齐很响亮。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http://wangxung.bokee.com/viewdiary.1538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