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一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对于《静夜思》的一些看法

对于《静夜思》的一些看法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对于《静夜思》的一些看法
前言:在花影的《疏帘淡月》一阕词中和气流、花影关于《静夜思》这首诗的评价起了争议,于是写了一篇算是《静夜思》的解析文章罢,聊表某家对于《静夜思》以及诗歌的一些看法。

作为蒙童学诗的入门砖之一,《静夜思》的知名度是毋庸置疑的,稳居三甲。然而究其水准,却容易引起歧视,直接的原因便是文字上的浅显易懂。浅显易懂是事实,然而仅这一点,并不代表《静夜思》就不是好诗。
诗歌始终是一种兴发感动的艺术,所要抒发的是人类的情感,是故咱们判断一首诗是不是好诗,首先一点就应该看其中的情感是否真挚动人。这是诗歌的灵魂,也是好诗坏诗的分野。当然,标准不能只限于这个,毕竟灵魂美丽相貌丑陋的人并不容易被接受。那么如何界定一首好诗?某家以为,所谓好诗须有四要:一曰情感真挚,二曰修辞精致,三曰音律和谐,四曰含蕴深远。四要齐聚,诗歌便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兴发感动的生命。
既然有了一个标准,接下来就简单了,咱们来看看《静夜思》符不符合这四要。

一不必说了,《静夜思》悠悠之情,千古不绝。这个要某家代入一个有组织的理论来论证《静夜思》的结构如何,思想如何,相当困难。它原来说的就是一种极其纯净明豁的情感,是最原始的记忆,其中可能包含了很多,然而要体会它,只有凭借一个人的悟性。
读《静夜思》,你会觉得很普通,因为它就是坦言一种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都无的情感。这个月光是众人的月光,这个床是众人的床,你一抬头,就有了诗意,但是只有李白老实地写下来了。然而进去这个意境之后,你不会觉得这是李白的诗,你会觉得,这是自个儿的诗。是的,昨夜在月光下,在床头偶得的情感,清淡如水,似乎什么都没说,又似乎什么都说了。
李白另有一首《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则是晚年之作。其一生坎坷,老来流离,情感之郁愤,乡愁之惨黯,便大大不同了。这种情感除却是他自己或者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是难以体会的。
不是说强烈的情感就一定不好,只是要说明《静夜思》将乡愁写得如此隽永,或者看起来很容易,却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二恐怕是气流和花影诟病最多的一点,不过《静夜思》的文字修辞究竟存在什么缺陷呢?
气流认为是《静夜思》的版本太多,字多可易,算不得精致。版本太多是事实。依照某家的印象,至少一、三句都有字词上的差异。一句有“床前明月光”、“床前看月光”两种说法,三有“举头望山月”、“举头望明月”两种说法,或者还有其他版本,也是旁枝末节了。
然而咱们要评价的是哪首《静夜思》呢?无疑,还是“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的《静夜思》。诚然,反对者会不满,因为李白的原始底稿其实是另外两句,如今的两句是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的结果。但是,《诗经》一样是百炼成钢,在《静夜思》的版本上争执不休不是正确的论诗方法。它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咱们讨论的就应该是现在的面目,否则文学上很多话题无法继续下去,因为一切都要回到初始状态。
细说之前,还是判断一下历史的选择是不是正确。
一句原来的“床前看月光”,嵌了一个动词“看”,重得很。本来“月光”无形,叫人如何来“看”?特意“看”的话,又怎么会“疑是地上霜”?而“床前明月光”,仿佛不经意间月光洒满地上,引出“疑是地上霜”,就很合理。
三句原来的“举头望山月”有一个地理环境的限制,必须是在山中,这就和之前的人人心中皆有冲突了。“山月”也带有文人气,不像“明月”全然是世俗的。“举头望明月”较之前者还是胜在一个自然。
很明显,历史选择完全正确。
处理完了这种版本分歧,再看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有哪个字不好了?诗中没有一个生僻字,甚至笔画都不多,但是气脉贯通,改易一个字,味道就不一样了。事实上,其他很多好诗根本做不到一字不易,而《静夜思》如今是几乎达到了。

三相信也不存在很大争议,《静夜思》如果不是琅琅上口,音律和谐,是不会被历代蒙童背诵不止的。自然,它不是律绝,只是古绝,但是这并不妨害它摇曳生姿的音乐美。这个方面就不多谈了。

四估计也有疑问,以为《静夜思》说的就是一个乡愁,说得上什么含蕴深远?这个咱们不妨往深处看罢。
先从这个乡愁的内容来看,一个人于静夜时望明月思故乡,这种乡愁一定有这样那样的内容。比如,故乡的山水,故乡的故人,故乡的喜和忧。然而,李白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说“思故乡”罢了。“思故乡”三个字正是《静夜思》的诗眼,没有说尽,于是余味无穷。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故事去填充它。这样便打碎了生活经验差异产生的情感隔膜,拓广了这个乡愁的边际。
再从这个乡愁的调子来看,无疑是十分轻淡的,几乎淡得使人察觉不了。月光洒满地上,李白怀疑是霜,抬头了,看见了,想起故乡,一切都很安静,静夜思这个名字取得再好没有。这种乡愁仿佛诗中洒满地上的月光一样,如水,如纱,如雾,如烟。它用一种柔和的手段去打动人心,于是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因为人类的情感并非总是在一个激烈的状态,更多地还是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它轻轻一挥手,带走多少云彩。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废话,只有一个意思。《静夜思》是一首回归本源的诗歌,再简单再单纯没有了,它拂拭去人间的一切灰尘,显示出一颗赤子之心,是最可贵的生命体验之一。
硬要找一些诗歌来和《静夜思》比较高下的话应该是用《诗经》中的句子,比如,“我思故人,俾无尤兮”,“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它们都是一些言近白话而内涵敦厚的诗歌。或者是《敕勒歌》这种北方民歌,修辞不一,情感还是相近的。文人诗中陶渊明有不少句子差可比拟,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至于李白自己的诗,记得的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算是同类。
王国维说诗有“隔”与“不隔”之分,《静夜思》正是“不隔”一类的好诗。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yinianji_486_15495.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