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的另外一种意境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诗的黄金时代。唐诗创作繁荣,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风采各异。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与社会风貌。是中国诗歌的顶峰,而诗仙李白便是顶峰上的丰碑。
他二十五岁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大半生羁旅在外。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五言绝句《静夜思》更是家喻户晓,古今传诵。很早就被选入语文课本。同诗入选时还配了一幅诗的意境图:明月中天,凉风习习,诗人独步于卧室之中或躺在床上……”
我每次读到这首诗,看到这幅画。心中总有些可惜,很为李白鸣不平。室外清风朗月,室内只人独客。浪漫潇洒的“诗仙”李白为何不出去赏月而呆在卧室里呢?深思之下得出此种意境几处不合实情的疑点。
其一:古时赏月之风盛行。浪洒脱,仗剑出游的李白赏月之兴更浓。如:《月下独酌》、《把酒问月》都是赏月之作。而《静夜思》中的李白面对此等好月怎么会不出去呢?
其二:一般明月最亮的时候是在中天,若此时诗人在卧室内举头去望月,不望见屋顶才怪呢!
其三:聪明的李白怎么会怀疑室内有霜呢?与逻辑不符、与情理不合。
其四:室内“床前的月光是哪里来的?如果是从窗口射入的。那么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只能照射到窗口附近。怎么能照到“床前”呢?
其五:“满地的霜”要从窗口射入,那要一个多么大的窗口呢?而唐代客栈不会有那么大的窗口吧?
现代人是怎么想的思来思去,也许是诗中“床”在作怪吧——诗中有床,而床在室内,那么诗人也一定在室内——这种中国现代人的逻辑思维是否符合实情呢?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个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文景观——故乡的水井。
在古代水井是故乡的代称,与故乡共存。所以那些离开故乡到外谋生的人们在古代被称之为背井离乡的人。可见在古代故乡与水井的关系非同一般。而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在离开家乡之前总会到故乡的水井中取一些井泥带着。在思念故乡时就拿出来看一看。这样自己就会永远和故乡在一起。据说当年到美国旧金山谋生的中国人就有这种带着故乡井泥的人。
综上所述最能让古人思念家乡有两种情况:身在他乡而见明月或身在异地而见水井。而井上有平台与栏杆,样子像古代的床,在古代人们就叫它“井床”。
有了上面的知识与背景,我们不难想到《静夜思》的另外一种意境:明月中天,凉风习习,诗人反剪双手踱步于夜风中,明月下。走着走着,前方突然发现了一口异地的水井。于是思维跳跃到故乡的水井上。此时夜深极有凉意,感觉到井床前的月光就像寒霜一样。抬头望望天上的明月,低头看看异地的水井——背井离乡的人啊!怎能不思念自己的故乡与家人呢?
这样李白一到室外,那一切的疑点就都没有了。这种意境不是更符合当时李白的浪漫个性么?
无独有偶,“床”作“井床”的诗作还见于李白的另外一首诗作《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短短十个字便将下一个胯下夹一根竹竿的男孩绕着井床追一个叫青梅的女孩的场面淋漓尽致辞地表现出来。给人回味,让人思考。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故存一说,还李白浪漫潇洒的个性。为《静夜思》增添一种更为广阔与合适的意境。李白有幸,诗有幸,月亦有幸。
人问李白:“此等好月,何不游哉?”
答曰:游哉、游哉,却将我关着干啥?”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http://www.21917.cn/user1/langzidxq/archives/200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