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市逸夫小学 包艳春
在我校举行的“第二届课堂教学百花奖”活动中,我执教的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中的第一课《比一比》。
在设计本课时,我注意对照“新课标”,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尽量使学生轻松、自主、愉快地学到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设计这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一、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我所任教的是刚入学一个半月的小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因此,我注意努力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发到有意注意上来。
开课时,我向小朋友们展示一幅农家小院的图画,使学生感受到乡村的气息。然后创设一个小强丢卡片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认读卡片,把卡片贴在图画上的愿望。后来在学习数量词时,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着自己的衣服问学生:“衣服前面应该加什么数量词?”学生回答“一件衣服”后,我又问学生“我们的脚上穿着什么?”学生回答“一双鞋”。接着我让学生打开文具盒,说说文具盒里有什么。学生很有兴趣地说有一块橡皮、一把尺子、一支铅笔。这样,数量词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也明确了应正确使用数量词。在本节课,我还精心设计了课件,使学生能把精力放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上。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认字为主,要使学生快速地认识生字,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识字方法。
在课始我就告诉学生:“图中的小男孩叫小强,他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为了认识更多的字,把家里的东西都贴上了卡片。”这里就渗透着学法的指导,课后学生也会仿照“小强”的做法去做,学到更多的汉字。
“课内是小课堂,课外才是学生发展的大课堂”。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动物的图片和表示名称的词语,课上学生积极发布信息,享受成功的喜悦。后来我也出示了一些表示动物名称的词语,让学生观察词语中字的特点,学生发现这些字多半是反犬旁和鸟字旁,接着我告诉学生具有这两个部首的字多半与动物有关。这样,学生学习汉字就更容易些。
三、利用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尤其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在一节课的后十分钟易疲劳,如果这时再让学生听课、做习题,他们会毫无兴趣,学习质量不高。因此,我在这一阶段安排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登山”游戏。这个游戏分为男生和女生两组,我把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写在“山坡”上,要求参赛的同学正确、快速地认读生字并组词,逐次加大难度。这个游戏学生兴趣较高,达到了认字学词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思维力。
有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由于观察不精细,使汉字字形出现错误的占错误率的88%。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以学习汉字为主,因此,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势在必行。在这节课,我首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出图中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数量词表示图中动物的数量;后来让学生观察表示动物名称的词语的特点,观察“牛”和“羊”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样有目的的训练,定能提高儿童的观察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可塑性极强,如果我们总是给他们“食物”吃,他们就会“等食”吃,离开了我们,他们也就没“食”吃了。因此,我注意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如:为了使学生明确如何正确使用量词,我顾意说:“树下有一匹牛和一条猫,屋檐上还落着一双鸟,小强赶着一只鸭子去河边。”学生经过片刻思考,明确我说错了,并争着帮老师改正错误。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自觉地考虑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我们教师价值引导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应是教不断向学转化,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所以,我注意角色要的换位,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使自己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在课堂中,我注重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尽量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学、爱学为舟,促使学生到达学会的彼岸。
教后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指导学生朗读韵文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做动作表演,但在教学中没有体现。汇报表示动物名称的词语人数较少,有些同学没有积极参与进来。游戏环节设计不够科学,参与面不广,质量不高。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使我的课堂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但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http://blog.teacher.com.cn/blog/baoyanchun/archives/2007/113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