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小树》教学理念
贝妮 发表
我上的是一年级上册一篇题为《爷爷和小树》的课文。它讲述了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的故事。体现人与树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非常适合学生来朗读,并能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行为的感染,从而教育学生从小爱护花草树木,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中“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各指的是什么,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参照低年级语文第二课时的模式我安排了:复习巩固词语、精读感悟课文、游戏激趣识字、指导书写生字和课后延伸练习等环节来达到我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
首先,对于刚就学三个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就是由“字—词—句—段”的过程。在复习巩固环节中,我极其重视学生对特殊词语的认读。引导学生读好轻声、平翘舌音、多音字和变调的词语。在扎实掌握词语的基础上,我又安排了朗读短语“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这既是对词语朗读的提升,又为过渡、突破难点做了铺垫。
其次,在朗读课文中,我通过不同的朗读方法,来感悟理解课文,把课本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些表述,集中强调了“阅读感悟”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这种以体验感悟为手段的阅读理解过程,不需要科学的分析与理性的说教,而是需要对话、激励、交流和表现。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从研究学生入手,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更多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虽然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然占优势。他们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受兴趣和情绪所支配。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动画、音像素材,模拟冬天的寒风和夏天强烈的日照,体会朗读情境,并带着感受朗读。
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要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暖和的衣裳”指的就是稻草,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稻草。在此,我设计了穿一穿稻草衣裳的环节,让学生有了直观的体验之后,自然理解了“暖和的衣裳”是什么,又通过师生对话,给学生以运用、理解“暖和”一词提供机会。
低年级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更感兴趣。在理解“绿色的小伞”时,我出示了两张形象的图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夏天茂密的小树就像是一把绿色的小伞。
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紧紧抓住“关系”理解课文,从爷爷和小树的“小关系”拓展到人类与树木的“大关系”,我插入了一组人们为树木裹上冬衣,以及小朋友参与的图片,给学生以学习的榜样。
再次,根据儿童多动的特点,生字教学往往让学生感觉比较枯燥,将生字的巩固寓于游戏之中,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生字。我设计“捉虫子识生字”的游戏,意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在活动中加深对生字的掌握,又进一步强化了爱护树木的意识。
在书写过程中,我更重视教会学生书写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我采用自学笔顺表,教师板书,学生练习,共同评价的环节,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字,掌握笔顺,关注重点笔画,在练习中巩固,学会美观地书写。
当然,一堂完整的课,离不开完整的过渡语,离不开评价的预设,离不开课堂上的随机生成。更离不开领导以及同年级组各位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