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老师上《比尾巴》
《比尾巴》一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愿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王老师的教学正是根据这些教材特点展开的,课上完后,我有了不少的启示,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在课的一开始,王老师就利用课件,通过形象的动画将学生带如到一个动物王国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欲望被点燃了,并且这样的课堂导入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指导朗读的时候,王老师一句“谁能带着想像读?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别的动物仿佛真的看到这些动物的尾巴”,看似平常,但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了方法的知道,让他闷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得更好。另外,王老师根据教材一问一答的特点,设计了小组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但更为精彩的还是她设计了“小记者”、“播音员”、“小博士”等角色,让学生以“小记者”、“播音员”身份采访报道动物王国里的比赛实况,让学生再一次地品读课文,以“小博士”的身份介绍不同的小动物为什么有不同的尾巴。这样的安排,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参加了这长“比尾巴”比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随文识字,提高效率。我们在选择“随文识字”还是“集中识字”的时候,可以根据本课生字的分布特点而进行。《比尾巴》这一课共有12个生字,其中有 7个生字就出现在课题和动物名字中,因此,王老师便根据这一特点而设计了随文识字,引着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认读生字,使学生不仅减少了学习生字的枯燥,而且还能在语言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字义,在学习生字后,童谣已经轻松地背下来了。看来,这样的随文识字不但能使学生把生字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三、识记字形,方法多。在“识记字形”这一环节,王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汉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使学习汉字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例如,通过字形的比较,发现“比”右两边就像兄弟在比赛,“巴”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就好像一根大长长的大尾巴等。更有趣的,王老师还引导学生通过奇特联想为“鼠”编了一个故事,这样一来,学生不需要太费力,而是通过一则有趣的故事就能把“鼠”这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字记住了。看来,奇特联想这一识记字形的方法效果是不错的,不仅能增添学生的学习趣味,提高识字效率,还能锻炼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要多多运用这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