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陈老师《小小的船》有感
就说说我个人在这节课中得到的启发吧。
一、尊重学生心理
根据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陈老师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心理特征。比如谜语引入,看图说话,音乐欣赏,自主识字,朗读感悟,想象说话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将小朋友们带入了优美的意境中,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顺其自然的切入主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从而达到了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准确解读文本
我想,一定有很多的老师都是读着《小小的船》这首儿歌长大的,它是我们童年的歌谣。而今天的孩子,他们依然在用着稚嫩的童音诵读着这首儿歌。这让我们不禁在想,是什么让它保持着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当我们打开课本,潜心走进课文的时候,文中所蕴涵的一种丰富的美就会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可以说,它是无数孩子童年的一个快乐的梦,它是孩子们对美的无限向往与渴求。
因为这这首诗本身就富有优美的韵律和神奇的想象力!
于是识字、朗读和想象就成了陈老师教学重点。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她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说话训练到位,用“我看到了——”看图说话话;“弯弯的月亮像——”,“蓝蓝的天空像——”,“闪闪的星星像——”,“碧绿的荷叶像——”,“松鼠的尾巴像——”等进行想象说话,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想象力,学生的想象中有自己的见解,可能幼稚,却是童心的自然流露,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陈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强调,要学生时想想自己的心情,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朗读,一招一势中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关注评价语言
口头评价是课堂评价最直接就有效的一种方式,陈老师在课堂上非常关注对学生的评价。例如,一生读“蓝”成“男”,老师纠正数遍仍旧没有办法,陈老师说:你是来自安徽的,乡音较难改,真是难为你了。这既指出了学生读错了,也包容了他的错误,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还有“见”字放倒了,学生在那边指手画脚,后来陈老师发现后,幽默地说:原来是放倒了,怪不得你们那么激动呢?等等课堂语言,让课堂流淌着暖暖的人文关怀,也非常成功地让教学环节更为流畅而迷人。
最后我也想说说我个人的一些建议:
学生用“我看见了——”说话时,三个内容是可以调动的,您是否引导一下这几个同学说的顺序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卫星,流星,天王星……)。
想象说话部分的训练(“弯弯的月亮像——”,“蓝蓝的天空像——”,“闪闪的星星像——”,)能否放在课文的朗读时展开,这样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边想象边读,也许学生的朗读就会更加入境些。
后半堂课的课堂效果不如前半堂好,因为后半堂的重点是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读,赛读,美读等等。
其实说说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看课容易,作课难。陈老师的课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成功的经验,还有更多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