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大 中 小
|
FONT size=3>《圆明园的毁灭》第一磨课堂实录及反思 师:看这书本的两幅插图,也可以看幻灯,告诉我,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知道圆明园以前是很美的,可现在不存在了。 师:你什么感觉? 生:觉得可惜。 师:昔日的辉煌变成今天的损失,源于一个词…… 生:齐答,毁灭。 师:就让我们读课文,一起走进这圆明园的毁灭 师:自由地读课文,好好地认识这做皇家园林。 从头到尾地读课文。 生:读第一段。 师:你自评一下,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 师:我觉得你读得特别好,有一个词读得最突出—不可估量。 板书:不可估量 师在读的过程中关注“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词语的读音以及分号和顿号的停顿规律。 师:收获不止这些,翻到词语表,读词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重点练习不会的词语。 生:自读自写 师:收获还有呢,整篇文章读完了你有感受吗? 生:我觉得圆明园曾经是那么的美,现在毁灭了太可惜了。 师:课文中就有一句话是表达圆明园损失的程度的。 (引出第一自然段) 播放课件(废墟) 生: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名族自豪感以及这一瑰宝化为灰烬的痛心) 师:你读得真好! 师:那么,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师:读2 3 4自然段。边聊边读,园里究竟有些什么 生:读圆明园的面积这一段。 课件出示:圆明园鸟瞰图 结合图理解众星拱月。 师:继续聊! 生:读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各种建筑风格的图片 重点理解殿堂和亭台楼阁。 师:所以,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慨……“漫步园中,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包览着中外风景名胜……”。 课件播出:“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练习朗读。 师:回过头来,你看看这些,你觉得圆明园里拥有的究竟是什么? 生:有建筑,有很多奇珍异宝。 生:有的是文化。 师:是的,圆明园里所拥有的是文化,这文化不但是祖国的文化,它更加是世界的文化啊! 下课! 反思:应该来说,《圆明园的毁灭》这片文章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忘在经济繁荣的今天,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百年的恶梦。是一篇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讲读课文。 由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学生缺乏类似生活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想象力,仅仅借助课本很难深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这就同样影响了学生爱国情感激发。因而,要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曾有的辉煌,通过兴衰对比,使学生晓理动情,就成了教学上的难点。 第一次磨课,我认真的观看了窦桂梅老师的教学实录,反复咀嚼品味她的语言,不由被她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平易近人的教态折服了。那种毫不做作的激情充盈课堂,那浓浓的爱国情更不着痕迹地流淌在师生的对话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几度形成朗读高潮。 于是,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想就借助她的预设试教,也希望能凭借这样设问掀起同样的高潮。可一节课下来,我知道这样肤浅的借鉴是行不通的。 主要问题如下: 一.课的结构不够合理,在词语教学板块耗时太多,又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主线不明,文本的平移较多,深入挖掘太少。没有从文本出发,图片太多,有些限制学生的思维。 三.双边性体现不明显,一味的教师讲读,学生被牵得太过死板,缺少独特感知文本的机会,主体性没有突显出来。 四. 教师的碎语较多,语言不精练。 综上所述,这确实是一堂不太成功的阅读课。没有体现学生的阅读思维是课的一大败笔。课后,同教研组的老师们共同参与评课,就课的结构和语言训练点等方面提了许多宝贵意见。很感谢这些“有些零碎”的宝贵意见,它们都会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现存在的问题,有了这些意见和建议,我应该可以找到合适切入点,真正体现“不可估量”的痛心与愤恨。同时,这次尝试虽然是以失败告终,但也不乏有收获,从反面印证了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真正平等地与之情感交流,也只有平等交流后才能激活其思维,亮点就自然呈现……一切可都得是水到渠成的!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wunianji_513_13617.html
分享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