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思乡情。
师: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大家来看,作者写家书,这是一件——
生:事。
师:用事来抒发一种情,这种写作手法应该叫做什么呢?
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可以称为——叙事抒情。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文
师:万事皆有因啊。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呢?
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己的家人了。
师:那想家人,思家乡,总有个由头与原因啊。
生:我觉得可能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师:用诗中的3个字——
生:见秋风。
师:那老师就有疑问了,风本无形,他在那里怎么能看见呢?为什么看见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么?
生:自己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
生:诗人自己。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师:树叶尚能滋育自己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大家仔细看图,哪个人是诗人呢?
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
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生迷惑地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
生:他的内心很孤单。
生:寂寞。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该向谁倾诉?
生:家人。
师:该用什么方式呢?
生:写信。
师:现在,你们是否理解他看见秋风想写家书之意了呢?
生:理解了。
师:同学们,写家书是为了表达思乡情,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诗,找一找有哪些词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生思考,默读,并圈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后生汇报。)
生:我找到的是“意万重”。
师:你能说说“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万重”表示的是对家里人想说的意思很多。
师: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读得较为平淡。)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你该怎样读?
生:我认为应该重读“欲作家书”,因为诗人对家乡思念很深,很沉重,所以应该重读。
师:还有吗?
生:老师,我认为应该重读“家”字,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作者对家的思念。另外,我觉得“意万重”还有对家乡的情很重的意思。
师:听老师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重读了“意万重”。)老师这样读与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老师重读了“意”和“万”字,因为他想在家书里面说的话太多了,想跟家里人去说。
生:老师强调了这3个字,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正如你们所说,意万重,万重意,他会在书中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在这封家书中写哪些意呢?
生:假如我就是诗人,我就会问家人还好吗?
师:要问候一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生:还会问候一下家里是不是还好。
师:嗯,因为他离开家已经很长时间了。他走的时候家里怎样?
生:家里很贫困。
师:而现在呢?“春风是否又绿江南岸,明月到底何时照我还”啊!还会写些什么?
生:他会对家人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他已经感到很疲惫了。
师:那么也就是说,他要将自己的愁苦对家人倾诉?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不会将自己的愁苦告诉家人,那样的话,家人会为他担心的!
师:那他会写些什么?
生:他会写一些开心的事,过些日子会把他们接过来,也会给他们寄去一些银子。
师:好了,同学们,这么多的意,“万重意”,你能读出来吗?来,咱们齐读前两句。(生齐读。)
师: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诗人当时是在洛阳城,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啊,那么第一句该怎样读呢?和第二句相比是不是应有所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