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案例分析
镇田学校 罗候娣
一、案例说明: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讲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献身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
在《白杨》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变序讲读,直扑重点,强化训练,激发情感的方法,提高了教学实效。
(一)变序讲读课文,突破重点。
课文的重点是14自然段,即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特点的一段话。导入新课后,我引导学生归纳白杨的三个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15——18自然段,对于2——13自然段则一读而过。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突出了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按课文顺序讲读的平推式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强化思维训练,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赞颂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一是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二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在完成第二个步骤时,我设计了几个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引导学生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学完15、16自然段后,再次回到14自然段,深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不言而喻,这种抓住重点,上勾下连,突破难点的方法,优化了教学过程。
(三)、加强读的训练,以读促理解。
本节课突出了读的训练,坚持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中去读,尤其是对于重点的理解更是如此。
(四)落实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如自学,小组讨论,集体议论等。这样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并注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参与,一切结论都是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得到的,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
总之,本节课教学达到了教学要求,突破了重点、难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广东东莞凤岗镇镇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