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闫学王晓春关于《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学术争鸣有感
今天利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了闫学和王晓春两位老师关于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的学术争鸣。
闫学和王晓春两位老师都是目前在语文教学前沿相当活跃的特级教师,都已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也都在中小学语文教师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说实在的,好久没有读到此类的纯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术争鸣性文章了。
我仔细的阅读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的文本,也尝试着按照自己的语文知识素养对此文进行了文本解读,并设想着我来上此文的教学思路。再认真阅读了闫学老师执教此文的课堂实录和王晓春老师的教学思路,最后又仔细阅读了两位老师就此文的教学问题而展开的针锋相对、有理有据的争鸣。感想很多,收获颇大。
具体到《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的学术争鸣,王老师认为:闫学老师的课定位于让学生感受氤氲在文字中的丰富、唯美的情感内蕴,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是教师引导学生跟着作者的感情跑,没有旁观式的冷静分析探究。王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和传承文化”。而语文教师之所以为语文教师,他的标志性的工作是语文知识教育。而闫学老师认为:王老师的设计是将整个课堂完全定位在语文知识教育这个目的上。这样的教学思路固然明晰,却忽略了文本所体现的极为丰富而复杂的人文内涵。反对不论面对什么文本脑子里都只有 “教知识”,更反对完全为了“教知识”而教语文。
桃李认为:闫学王晓春两位的争鸣归根到底还是在语文学科的“人文”和“知识”之争,即语文知识和人文知识之争上。也正如闫学老师所说的“我与王老师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此篇文本的解读与因此而自然引出的教学定位。”
关于开展学术争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问题是在争鸣时要抱着为学术为解决问题的态度,要抱着“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的发言”的态度,这就要有开阔的胸襟,有君子风范。从闫学王晓春两位的争鸣中,我不仅看到了两位大师渊博的知识,更看到了两位大师坦荡的胸怀。而无论在现实生活中平时的课后研讨会上,还是在虚拟的网络论坛中,我看到的较多的是在打着争鸣的幌子下的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是恶意的谩骂乃至于屏蔽的举动。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早已由几年前的“工具性”到眼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这一“统一”又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更多的迷茫:这个“统一”的度究竟如何把握?是各占一半分量的统一?是有所侧重的统一?还是要根据文本本身的实际情况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统一?这恐怕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永久的迷。
关于根据课堂实录来开展争鸣,我一直以为,要能较客观地评价一节课,评课者必须首先要了解授课班级的学情,了解授课教师在课前已经安排了哪些教学活动,然后才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及课堂教学理念及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问题。而网络上的课堂评课,很难兼顾到此问题。如我们常会说:“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朗读太少了”、“没有兼顾到生字词语的教学”、“教师讲的太多了”等这一类的评估话语。如果教师在授课前已经布置学生利用晨读或其他时间反复阅读了文本,解决了熟悉文本和词语知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可能就会淡化学生的阅读和解决词语的时间。所以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式的评课。同样的,对文本的解读及课堂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侧重问题,我们也要根据授课教师对一个单元、一个阶段哪怕是一个课时课堂教学的安排而定。
时间关系,现罗嗦这么多。
转载
http://www.szeblog.cn/user1/628/archives/2006/1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