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再见了,亲人》教学体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体会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5日  字体:

  

《再见了,亲人》教学体会

                                                                                      

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何治疗,在语文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关键是加强语文文字训练。

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再见了,亲人》为例,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语言训练。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特点,确定《再见了,亲人》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为:

(一)归纳课文中心思想。

(二)能结合上下文何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

(四)用比较通顺的语句复述课文并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围绕以上目标,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      扣词读文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咬抓住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准确传神的关键词语,放进语言环境里,通过联系上下文求得透彻理解,并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如教学“亲人”一词,为什么不用“朝鲜人民或朋友”而用“亲人”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赴朝作战期间,朝鲜人民把志愿军当作亲人,生死与共,结成深厚的友谊。在志愿军的心里朝鲜人民是最亲的亲人。所以在他们即将归国的时候,用“亲人”来表示对朝鲜人民无限感激和依依不舍的感情。这样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领会。

2.      析句品意

对教材中一些前后联系密切、逻辑性强的重点句或句群咬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分析,了解句与句的内在联系,进而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讲述了大娘的这几件事时的语句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是魏巍由列举事例——合理分析——得出结论的结果。教学时,引导学生逐句分析,体会魏巍怎样通过三件具体事例得出结论的,进而理解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提高了阅读效果。

3.      增删结合

将课文中叙述的相关内容,进行组合加工,不仅可以巩固语文所叙述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课文第三自然段中,魏巍先讲了大嫂“在崎岖的山路上为我们送行时,架着双拐”这个结果,再讲了大嫂靠双拐走路的原因。这是分两层叙述的,可设计这样的句式进行组句和因果复句的前因后果、前果后因的语言训练:

(一)为(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到蔬菜,跑到前沿阵地上最危险的地方去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所以(她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二)大嫂(架着双拐),是因为(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到蔬菜,跑到前沿阵地伤最危险的地方去挖野菜,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

4.      变换句式

这是为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开拓语言表达的思路而设计的一种训练形式。它可以从变换句子的形式开始。如教学此课时,先出示重点词语“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曾经洒过鲜血的”,然后请学生利用这几个词语说一句话来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组织不同的句式:

(一)再见了,我们曾经洒过鲜血的亲爱的土地!

(二)曾经洒过鲜血的亲爱的土地,我们再见了!

(三)亲爱的——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我们再见了!

这样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部分词语,做了组词成句的练习,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变换句式的本领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可谓一举四得。改变课文的叙述顺序,对课文内容重新组合,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语言训练形式,像这类的训练要求,更适用于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5.      具体演绎

文章中有些词、句概括能力强,往往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可指导学生对这些词句作具体演绎,变抽象概括的文字为生动形象的画卷,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从而使学生语言更加丰富。如:当妈妈牺牲的噩耗传来时,小金花“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指导学生用具体的语言描绘小金花没哭这种出乎意料的神态、动作,从而反衬出小金花的刚强。

6.      抽象概括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概括层意、段意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等,都是极好的语言训练。指导时,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让他们对具体的描述进行抽象概括,把它作为一种能力进行反复的训练和培养。

教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熟读课文,明白课文中写的哪些人(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分别代表了朝鲜人民中的老人、儿童和中年人),通过什么情景(依依惜别),赞扬了什么(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最后,让学生用连贯的几句话反映课文的中心思想,从而了解一般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概括方法。

7.      扩展想象

课文中留有的“空白”,教师可用来让学生扩展想象,进行语言训练。如课文第三自然段,当“大嫂倒在血泊里……”后,启发学生想象大嫂身受的痛苦,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想象的闸门一打开,所描写的语言便十分生动。如:“这点伤算不了什么,为志愿军失去双腿,即使流血牺牲,我也在所不惜,心甘情愿。”

8.      辨析鉴赏

阅读教学时,把一些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或段落大意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加以品味、辨析、揣摩语意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匠心,体会文章的精髓,从而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掌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语感。

如魏巍评价小金花的两句话“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放在一起辨析,体会魏巍当时“初知”与“深知”的神态与语气,从中明确陈述句与感叹句的作用。

再如写与大娘、大嫂话别时的最后一句都是用了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后半句是疑问的语气,强调了肯定的意思。从而明确了反问句的作用,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表现力。

9.      朗读背诵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其语言文字都是经过锤炼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融声、情于一体,能深入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和真情实感,从而学习文章的语言美、情境美、结构美,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章都要求背诵,不读不背不能学好语文。

教此课时,可采用如下朗读方法进行训练:①帮助学生了解大致内容的有声有色的范读;②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③深入进行语言训练的导读、对比读,分男、女生读;④巩固知识的分角色读、齐读、表演读;⑤体会思想感情的分角色读,要读出依依惜别之情,读得动心动情。

10.  看图描述

小语课文中又许多形象、生动、有趣的插图是课文内容的再现,是教师教学的资料,也是语言文字的凭借。

本文的插图可三处利用:(一)当讲大娘给志愿军送打糕时,让学生观察图画,知道大娘手中挎的篮子里是打糕。(二)当讲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时,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大嫂走路的艰难。(三)当讲第二部分,在车站上,列车开动时依依惜别的情景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用具体的语言描绘大娘、大嫂、小金花当时的神态、语言以及其他人的心理反应,从而使插图上的内容更形象、更丰富。

 

 

转载

http://ldx.lwedu.com/blog/more.asp?name=andy&id=150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wunianji_490_22676.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