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将相和》
《将相和》一课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据了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在课前就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因此我对三个故事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使学生始终有新鲜感。
第一段“完璧归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机智、勇敢的品质,我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说说“完”是什么意思;接着讨论几个问题:(1)这个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2)哪些人与这块璧有关?主要人物是谁?(3)找出课文中点明蔺相如品质的词语。说说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品质。(4)蔺相如为什么不怕厉害的秦王?在学生找出重点句子后,指导感情朗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大大方方地说……”这两段话,体会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机智勇敢的品质。再讨论:秦王是个怎么样的人?赵王、大臣面对秦王的骗局表现?写他们与表现蔺相如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
第二段“渑池会”结构与第一段相仿,内容比较简单,我让学生自学。请同学相互提问、问答,老师作适当指导,并引导讨论这些问题:(1)赵王和大臣对秦王邀请会见态度怎样?(2)蔺相如为什么认为“还是去的好”?(3)写秦王、赵王,与表现蔺相如有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这则小故事把请罪的原因作为重点详写,而请罪的经过只写了两句话。我让学生先根据请罪的原因讨论蔺相如和廉颇各有什么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廉颇来请罪时,可能说了些什么话;蔺相如热情迎接又会说些什么,并想象他们的动作、神态,用对话形式写出负荆请罪的经过。再请三个同学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仆人。由学生自己编写台词,自导自演,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最后让学生评论人物品质。但我不用“廉颇、蔺相如各有哪些好品质”这样的提问方式,而是问:“廉颇、蔺相如你喜欢谁?为什么?”目的是引起学生争议。大多数学生都说只喜欢蔺相如不喜欢廉颇,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特别提出:没有廉颇,蔺相如能两次取胜吗?从而使学生对廉颇的是非功过作出正确的评价。
漓渚镇校 金玉华
文章录入:金玉华 责任编辑:金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