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磨”你千遍也不厌——《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谈

“磨”你千遍也不厌——《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谈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5日  字体:

  

“磨”你千遍也不厌

——《威尼斯小艇》教学谈

王崧舟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初为人师,无法领悟其中的内涵。这一次有机会参加教坛新秀的比赛,让我真正地体会这句话的含金量。这次执教的是《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状物记叙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如何驾驶小艇在水中行驶以及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展示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所特有的风光。虽说是旧教材,但也应符合课程标准新理念的要求,于是在备课的漫长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许多观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并带着全新的设计走进课堂。这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成长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书中提到,“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开讲,起着对整堂课‘定向’的作用。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又好像下棋,第一着的出动,直接关系到全局的输赢。”但是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就犯了一个错误,备课时将导入部分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这是什么?你有什么疑问没?(少数学生交流)

2、(课件出示)“一辆汽车=?”,你认为“?”是什么?(小艇)

3出示句子。“小艇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等于街头的汽车。”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的。(小艇是一种船,出现在威尼斯。)

4、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A读课题B介绍威尼斯。(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它里面的小艇与众不同。威尼斯是一个地方,我们这里没有 。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小艇是它们的特产 。威尼斯是一个水上城市,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5、介绍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试教下来,出现连连失误。首先,用“=”引入,学生们不知所云,“一辆汽车=?”,把学生的思维不知迁向何方。学生的回答不是统一的标准答案“汽车”,就是胡编乱造、自圆其说。不仅与预定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且这样的设计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实质性东西呢?让人无法回答。最后才会出现学生茫然,教师不知所措,课堂流程断裂的尴尬局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的精心设计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呢?于是我又一次次查阅资料,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新理念去衡量,这样的设计问题有:

首先,未围绕教学目标,未切中要害。导致课堂失去平衡,未将导入设计与教学有关的问题结合起来,一开始就使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变得较为模糊,未能将学生的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力。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其次,在导入中设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适得其反。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公开课的“导入”是在做秀,使课堂热闹,此外没什么实际意义。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想抓住学生的心,但是从学生茫然的眼神让我看到了失败。无情地把学生这一主体地位排斥在外,怎么还可能让学生的心聚拢来呢?

思考是痛苦的,否定自我也更是痛苦的。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磨合,全新设计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也耳目一新,请看以下片断:

 

师:(课件出示“小艇”)你认识他吗?

生齐答:这是小艇。

师:后鼻音真到位,那你知道小艇吗?

生:小艇是一种船。

生:小艇是一种交通工具。

师:是啊,这种轻便的小船就是小艇。(课件出示:小艇=?)那小艇会等于什么呢?

生:交通工具、汽车。

生:不可替代,举足轻重……

师:想知道正确答案吗?(课件出示 小艇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等于街头的汽车)请你细细读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呢?

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小艇在威尼斯很重要。

师:你体会得真好,把你的体会读给大家听好吗?……

 

当时课堂上,学生们爱说了,爱学了,学生的心也聚拢来了,课堂气氛也融洽了。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在讲到“小艇等于什么”的时候,学生们的回答更是不拘泥于教材,不仅讲到了“交通工具、汽车”,还能等于“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等等。他们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他们的注意力却都在同一点上。

 

[反思] 从上述两个设计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个片断中,学生能够在合谐的导入中快乐地开始学习。俗话说“好戏看开头”。好的导语像磁铁,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来,“导入”中的“导”教师只是引路人的作用,更多的应体现作为学生主体性,导入时要尽快实现从师到生的迁移,不是为了师自得其乐,而是让生乐在其中,学生是导入活动的参与者和主体,要充分关注他们的心理反应,认同或反对,都需要重视,教师越俎代庖、自以为是的设计是有害无益的。如以上的第一次设计中,完全没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一味地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他们。头脑中没有学生,怎么让他们接受呢?新课程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的一切设计都应该为学生服务。当然,导入也应该用到实处,切中要害,学生应该了解什么、知道什么、掌握什么,怎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都必须十分清楚。教师必须避免出现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情况。或者说是生硬地把学生从一知识点“迁”向另一知识点。同时教师在导入时也要灵活地根据教学目标来提出问题,切不可为了热闹,而把目标抛之脑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图文结合,体现特色

 

在试教中,特别是重点学习小艇的样子这一段时,起先,我关注如何顺利地将课上下去,如何让学生的回答服务于我的设计,教案中更多地渗透了我的主观意识。第一次设计如下:

 

一、同学们,如果要给这个“=”提供更多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的话,我们得深入课文,读完了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我们再认真仔细读第二段话,谈谈你的新感受,等等交流,注意把自己读懂了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一划。
    二、生自由交流(出示小艇的图片及第二段文字)

1、  理解三个比喻句,用“独木船”比喻小艇—— “又长又窄又深” ,用“新月”比喻——  “两头翘起” 用像“一条蛇”比喻—— 小艇行动的轻快灵活。

2、  分别用了“有点像”“像”“仿佛”,为什么要这样写? 仿佛似乎要深奥点,打比方都不一样,不重复,不一样,这样的文章读起来都不一样,都有变化,一起读一读)。

3、  什么是“新月”,你见过吗?(每个月月初时的月亮)。

4、  这三个比喻句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前两句是小艇的静态描写,后一句是小艇的动态描写,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

5、  生交流,要把小艇的独特、轻快、灵活读出来 。这样别具一格的小艇还有个独特的名字,叫“刚朵拉”,你知道吗?……

6、朗读指导。

试教下来,学生们是说了,但这一说更让我担忧了,似乎这并不是在互动,而是逐一解答我的问题。答案是正确了,但同时我也无情地抹杀了学生的灵性。这样的教学不是适得其反吗?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原来,我这样的设计在教学中绝对不会发生任何偏差,学生顺着我的意思讲,一旦有错就请下一位学生讲。这样思路虽然清楚,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吗?还是仅仅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呢?再者,单一的课堂设计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吗?即使学生掌握了内容,也只是死记硬背,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二,我把理解、朗读、评价三者生硬地割裂开,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如你真不错,你朗读地真有感情。”等无关痛痒的话语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重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过:“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何能蜕变成“训兽式”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可怕的,学生的主体性在哪里?学生的亲身体验又在哪里?

带着重重的忧虑,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又一次地对这一过程动了“大手术”,现选取其中一个上课片断:

 

师:那就让我们走近小艇,仔细地看看,一定要反复读第二自然段,也许在你脑中就会出现小艇的样子,你能够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看谁画得好。(课件播放音乐)

生(兴致勃勃)边读边画。

作品展示。

师:你画得太棒了,为什么这么画呢?

生:(各抒已见,)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

师:你画得这么好,你一定能读得更好。

生自豪地读。

师:(疑惑地问)你见过独木船吗?

生:独木船我见过。就是用一根木头中间挖空。

师:你真见多识广,还有什么想法吗?可得说出理由噢。

生:小艇弯弯的,像新月。

师:你知道新月吗?

生:新月就是刚升起的月亮。

师:对啊!农历月初时的月亮就是新月。你的理由说得这样充分,你一定能读得更好。)

生读。

……

师:小艇实在太美了,写得美,你们读得更美,我都想背给你们听了。(师故意背错。)

生齐说:老师,你错了。

师:错在哪里呢?

生:这样子的话。用词重复了,没有变化。

生:这样用词不是最恰当。

生:……

师:是啊!我们写文章的时候用词不仅要富于变化,而且要贴切。

……

师:这样的精致的小艇,既舒服又能观光,看来真的不虚此行了。特别是小艇的样子让我们回味无穷。想把你的快乐告诉你的家人吗?

创设情境:我是你的奶奶。(生大笑。)

我是你的爸爸……

师:传递快乐,也快乐了自己。

 

上课下来,学生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愿意说了,不再需要老师一个连着一个提问。愿意读了,能够把发自内心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课堂气势也因此而融洽了。而后,我还因势利导,乘着学生这一股好学乐思的东风,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向家人介绍熟悉的小艇。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课堂也因此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反思]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因此,我在重新设计小艇样子这一段的时候,把说、写、画、做、读、演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能动的探究中体验求知的愉悦。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让学生积极投入这一实质性的活动中去。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我还采用了一段音乐,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从以上两个片断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虽说时下公开课花样百出,令人眼花缭乱,但我认为这一设计是必要的。中年级学生的想像思维较弱,如果单纯是文字理解,很难让学生真正将知识内化。如果直接出示小艇的图片,让学生无法真正记住。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把读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在语文课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大胆的尝试、想象、模拟、认同,去并努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形象,从而获得独特的感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此同时,体验到创造的愉悦。

 

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为特征的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思维的潜力是很大的,点拨得当即爆发出思想的火花。两个片断比较不难发现:在试教过程中,评价语言过于简单,导致我精心设计的一个个过程出现脱节,出现了一个个“坎”,朗读与评价割裂开,生硬的课堂流程让人觉得不是滋味。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有差异的,但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课堂上,教师的口头评价是贯于教学的一种即时的、情境的评价,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当然,对学生的评价同时也渗透了对学法的指导。就如第二个片断中,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朗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理解。国外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教师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也一定生机勃勃。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注意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如:“你画得太棒了,为什么这么画呢?你的理由说得真充分,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学生们听后深受激励,个个都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高潮就这样形成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教学,对话精神的实质可以通过语文课堂问答来落实。有效地评价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于他们由衷地表扬,使他们充满自信,发挥长处,或者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思维活跃起来,这样的课堂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前进。

 

   教学是无止境的,当我们的教学真正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当教学真正由教师转向学生,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新课程的甜头时,老师,你也会感受到磨课的魅力!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wunianji_490_22432.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