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读、讲、演,体味《半截蜡烛》
| By: 陶卫勤 ]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基于这样的起点,我在“初读,整体感知”和“再读,重点感悟”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接着通过孩子的感情朗读、教师点拨使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在“三读,自主探究”这一主要块面上,通过“说、读、讲、演”的方法理解、感悟、运用语言文字。此时,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更丰满了,更深入了;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学生也在表演中亲自体验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面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的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景所吸引。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始终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在朗读中体会危机的严重性,感悟学生在危机中表现、内心世界,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
整节课的思路虽然很清晰,也自然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各环节的过渡和实施仍缺乏必要的控制,收与放还处在不可控状态。另外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是不太到位。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