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缙云小语 发表
(碧川小学 陈盛莉)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讨论的话题。真正有效教学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今天,秀芳工作室又开展课堂研讨活动,对课堂教学中各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课堂问题的有效
性、学生集体学习的时间和学生发言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统计,分析讨论。利用课堂观察对课堂
的有效性进行科学地分析与评价。
本节课观察结果统计如下:
1、各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
导入:2分;检查预习:10分;理解课文内容:17分;感悟形象、与语言:8分;总结延伸:3分。
2、课堂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总数:31个;机械问题:3个;思维定式性问题:17个;开放性问题:8个;主线问题:3个。
3、学生学习的时间。
读书:9分23秒;学习:28分15秒;写话:0分。
集体参与活动:11分48秒;师生交流:23分25秒;同桌交流:2次,第一次35秒,第二次1分50秒。
4、学生发言情况。
总人数:50人;发言人数32人,占全班人数64%;发言次数:49次,人均1次;学困生12人,发言5人
(共7次);优等生12人,发言11人。
看着这些数据,我们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从教学目标角度进行分析。
“目标是定在钢板上的。”教学目标是课的纲领,要看一堂是否有效,先要看制定的目标是否有效
。
《猴王出世》安排在五下第五单元“经典名著”中,课文较长,语言精练,节奏感强,但全文是古
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借助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目标之二,利用“阅读提示”,了解石猴从出世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其三,通过重点品读写石猴
生活的语句,读出语言的整齐美,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以上三点目标应当是合理、有效的,尊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单元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的特点,是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发展。
2、从教学策略角度分析。
有效的教学目标只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目标与实践还是有距离的。课堂的效率关键是看你如何
实施,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与实际,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从而保证课题上学
生学习的有效性。
(1)各个教学环节时间的安排还是合理的,这保证了学生读书学习的时间,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条
件。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各种语言实践中才能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课堂
上,学生在读、思、议中感悟提高,但在检查预习环节用了10分钟,但效率是不高的,还不如给学
生更多的读的时间,这也是造成时间紧的重要原因。
(2)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要针对学生特点,能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从课
堂上学生的反应和问题统计结果来看,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对第三个主线问题的设计上,还是
有点偏。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这一问题的设计就偏向与分析理解。如果在学生了解石
猴出世、成王的经过后,以“课文中有很多句子写得特别美,读读,画画,想想美在哪?”这一问
题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的教学,语文味就更
浓了。
(3)一堂课右40分钟,学生集体学习时间有33分18秒,教师讲的时间不多,可见,已注重激发学生
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来。但是学生自由读书感悟,交流的时间仅有14分18秒,把更
多是时间花在师生交流上,学习的形式还比较单一,这也就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特别是集体的学
习效率。课堂上,学生不仅要有充足的时间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更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交流讨论
。
(4)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语言,学习表达的形式。但从课堂教学个环节的
时间分配上来看,阅读理解比学习语言的比重更大,也就是说,教师还是比较注重课文的分析,让
分析内容挤了品读感悟的时间,让人遗憾的是课堂上没有学生动笔写话的时间,模仿课文中的经典
片段进行仿写练习,这是一个学生感悟内化后的语言运用实践训练,是不容忽视的。
(5)一堂高效的课是使优、中、差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课堂观察的数据反映,教师比较全面地
关注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即使是后百分之三十的学生,12人中有5人发言,共7次,优生的发言面
就更广了。其实课堂上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中等生,不要让他们成为课堂上被遗忘的角落。
课堂上,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
,一切为学生的学服务,那么我们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业上一定会有收获,有提高,有
进步。
通过此次课堂观察活动,更科学准确地剖析我们的课堂,使我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探讨教
学的对策。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的教研能力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也会进步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