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山所前… 文章来源:《萧山教育》电子版
《落花生》是一篇名作,一直是小学课本的保留课文,这已不需多说。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是在十年前,是一节新教师的的汇报课。自己紧张地、不知所措地挨过了四十分钟。如今回想,那节课我到底是怎么上的,已完全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的教导主任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这节是语文课还是思想品德课?”让我羞愧自责了不少日子。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如今再来上这篇课文,自然觉得自己老练了许多。学生回答也不再是我和他们的一问一答,学生的主动学习得到了很明显的体现。于是在师与生的探讨学习中,我发现《落花生》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一个疑点。
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我先安排了自学,让学生对不理解的语句作了标记。
上课时,有学生对“那天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还是来了,实在很难得。”进行了质疑。
师:(先介绍了作者的父亲)父亲为什么而来?
生:与我们一起过收获节。(讲读第2自然段)
生:想来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
师:父亲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句子。)
师:父亲用什么方式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呢?
生:通过花生作比喻。
师:父亲是怎样引入话题的?
生:你们爱吃花生吗?
生:谁能说说花生的好处?
师:那你能说说花生的好处吗?
生:味美。
生:榨油。
生:便宜。
师:这些都说明花生很有用,那花生还有什么好处呢?
生:(读第10自然段)
(指导朗读第10自然段。)
师:为了说明花生的好处,父亲用谁作对比?
生:桃子、石榴、苹果。
师:这些果实有什么特点?
生:鲜红嫩绿,高高挂在枝头。
师:花生又有什么特点?
生:……
(师板书1,比较;再提问,根据回答整理,板书2)
1、桃子、苹果、石榴 花生
鲜红嫩绿 高高挂在枝头 矮矮地 埋在地里,只有挖出来才知道
↓ ↓
2、 骄傲 谦虚
好大喜功 脚踏实地
师:所以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
生:(跟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生:(突然举手)可苹果也是有实用的,可以给我们吃。
(我被学生的话一说,顿时愣住了。的确,从作者写作过程看,前后的联系是很紧密,通过举例比较,得出结论。而学生的回答似乎在推翻“父亲”的这个结论,因为在备课的时候,我也隐隐约约有这样的感觉。我暂按学生的话题,继续上下去。)
师:桃子等是有实用的东西,但父亲认为花生比它们要好在哪里?
生:花生有了果实还默默无闻,不让别人知道。
生:花生很谦虚,很实在。
师:父亲认为这些品质比实用……
生:更可贵。
(理解“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句话。)
师:那么你认为父亲该怎么说呢?
生:所以我要你们像花生一样,不但有这么高的利用价值,而且要为人谦虚,做事脚踏实地。
(被学生这样一说,我忽然有了感觉。)
师:看来我们今天要给大作家的名作动手术了。请大家好好想想,按照他的句式把父亲和我说的两句话修改一下。
(学生在笔记本上打草稿,讨论,最后出炉这样的语句。)
“父亲接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虽然很有用,可是一点儿都不显露,不是一有果实就高高挂起让人称赞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不但要做有用的人,还要做一个不求虚荣,做事脚踏实地的人了。”
这节课的结果是,我赞成了学生的观点,以为父亲以花生和桃子、石榴作比喻,并不是在说明有用与体面的关系,而是在有用的前提下,比较对待成绩、能力的态度,也就是比较不同的人生态度。
理由1:“鲜红嫩绿”是一种体面,如为了突出此,后面的花生应着笔于它外表的粗糙和丑陋,但真正涉及的只有“矮矮”一词。“高高挂在枝头”是动作,也可以说是对事物的一种姿态;而“埋在地里,需挖起来才知道”也是写一种态度,因此从父亲的话中看,父亲是在强调后者,而不是前面的“体面”。
理由2:从这来看,作者不仅仅写了花生的实用和它藏而不漏的特点,还在“种花生”这一段中,告诉我们花生生命力强和随遇而安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