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叶万荣
在教学《一件珍贵的运动衫》一文时,我用了改变结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效果较好。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情感。由此,我受到启发。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在思维与情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于是,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我充满激情的朗读中,把“父亲挖到孩子的过程及孩子的无私的表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之后,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位父亲有责任感,不放弃,深爱儿子,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儿子对父亲信任,对同学有责任感。同时,学生受到了崇高亲情的熏陶。这对父子的行为感染了所有的学生,主题得到了升华。此后,我又对本课进行延伸,即改变结局。结局一:父亲挖出了被压在石块下早已死去的孩子。结局二:父亲在寻找儿子时,旁边的房屋倒塌了,父亲倒在血泊之中。当同学们在畅想这两种不同的结局时,先前的激动与高兴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满面惆怅。直到下课,孩子们还未从那种悲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这样给孩子们提供另外的结局合适吗?先前孩子们体验的是“父与子”经历生死考验后团聚的动人场面,而这两种新的结局则给孩子的则是悲上加悲,他们的体验只有痛苦,这不是他们所想要的结局。无疑,我是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进行了拓宽,与此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然而,我只注重了对学生的培养,而未充分为学生着想,没有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他们的感受。这种理想的结局不好吗?为何要去人为的改变呢?这种痛苦的体验已背离了原作者的初衷,因而我感受到改变结局的做法是不妥的,是不成功的。
语文课重在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要使学生在情感方面树立理想信念,培育意志品质,懂得人为什么活着,懂得人精神存在的价值,这是在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和塑造人的灵魂。但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我们应重视科学性,不能盲目地进行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语文课堂 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