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汤卫红 ]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课教学观摩活动(一)
内容:人教版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者:湖南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小学 朱爱朝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看一组亲子图片,配乐。有什么发现?能聊一聊你的爸爸妈妈吗?
2、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阅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课文写了一场怎样的地震呢?视频播放洛杉矶大地震场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3、指名概括。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
为什么说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读课文,划出句子,再分小组讨论。
4、交流:
(1)父亲: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到处是血迹。
①36小时相当于50多节课时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②一个什么样的父亲?结合前面看到的录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题提出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③默读,认真思考:为什么要8、12、24、36小时地写,不直接用36小时?为什么没人再阻止他?
④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辛苦。(还有谁想通过朗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还没有放弃?——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在地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个昔日……)(父亲在……)(其他父母……)(哪些人劝阻他……)后来为什么没有人再劝阻他呢?引读。——这么多人劝阻他,他却不停止挖掘,谁能用“无论……总……”说一句话(围绕父亲)
再读那两句话——(小提琴)配乐小结(结合课文)。此时此刻,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话呢?轻背,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进我们的心里。——继续读对话至结束
(2)为什么说这时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我告诉同学……)(让同学先出去……)
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时,儿子就在废墟下等了……读,儿子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彼此间的信任)
二、总结
1、是什么把父与子联系在一起?(无论……总会……)
2、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当父亲筋疲力尽时,是……给了他力量。读——
当儿子饥渴难耐时,是……给了他无穷的希望。读——
3、让我们把这对幸福相拥的父与子记在脑海中。课后请阅读朱自清的《背影》。
说课:怎样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搭一座桥梁?
1、以疑促读,简化教学过程。开头质疑,对父亲挖掘、儿子等待的质疑。一个关键词,两个板块,一条主线。
2、挖掘资源,丰富学生素养。对父亲外貌描写联想到仿佛看到什么;“父亲挖,儿子等”联想;“不论……总……”说话练习,培养语言素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语文课堂 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