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五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五
(语文课堂 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育才二小    李  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
有关地震的图片及文字片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观看有关地震的画面。(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画面)
2、学生谈谈对地震的认识和感受:说到地震和看到这些画面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步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回答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父”“子”“了不起”)

三、紧扣“了不起”,直奔重点。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质疑: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一划,小组内交流。

四、师生交流,重点感悟。。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
(1)、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A、说说你的体会。
B、学生说体会。
(悲痛、看到了希望,决心去救儿子。)
C、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引)——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D、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是哪句话呢?那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呢?
E、出示幻灯片1。(“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F、个人读,评议,齐读。
(2)、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说位父亲,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A、说说你的体会。
B、学生谈体会。(父亲的决不放弃,一定要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C、指导朗读。
过渡:父亲的“了不起”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出示幻灯片2)
A、师问:“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是对什么的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B、学生谈体会。(救助的时间之长、救助的艰苦、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决不放弃、有责任感、遵守诺言。)
C、师小结: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板书:爱)
D、师:谁愿意读一读这个句子,读出你的体会?
E、指名读,范读,分组读。
F、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A、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如此恐惧和危险的情况下,7岁的他是那么镇定,还能安慰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自己,相信父亲一定会实现自己的诺言的。)
B、师小结:是啊!我们看出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赖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齐读)。
过渡: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儿子的“了不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A、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儿子是个无私的人、先人后己、关爱他人的人。)
B、联系上文,说说你对“颤抖”的理解。
C、教师小结: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是因为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给了他力量。——(生说)
C、师小结:父亲和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赖,(板书:信赖)也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些什么感受呢?说说看。
3、老师总结:从这对父子身上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的爱和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力量的源泉;儿子由此充满了对父亲的信赖,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出示幻灯片3)
4、回家后把你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5、课外阅读《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 不 起
                                                             爱
                                             父————————子
                                                          信  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上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走出教室,我的心中还充满着对文中父亲的敬佩之情,眼前还浮现着一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感人画面。坐在办公桌前,心静了下来,课终于上完了,回想起这堂课,我感到一阵阵愉悦,同时,一丝丝遗憾也涌上了心头。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绝望地离开。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课文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我执教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注重了情境的创设。
      课堂一开始,我通过深情的导语和真实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地投入,展开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

      2、 找准了突破口,学生自读自悟,学得主动。
      这篇课文不长,也没有难懂的词句,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地精心地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既感动于“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对儿子的爱,又感动于“儿子”的先人后己和对父亲的信赖。为此,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抓住“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个问题来引出了不起”,紧接着围绕“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再次读文本,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并交流。由于这个突破口找得准,教学效果比较好。以下是我、学生、文本间的对话:
师:课文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父亲和儿子。
生: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
生:父亲“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向那片废墟走去。”
生: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他便埋头接着挖。”
生:“他挖了8个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师:儿子的了不起表现在: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生:“不!爸爸。……在一起。”
每次学生发言后,都谈到自己的感悟体会,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指导朗读、评价与小结。

      3、 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

      4、在品读了文本、体验了文本的基础上,开展了拓展活动。谈感受、写感受,一方面内化语言,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营造父母与孩子同读共议的环境氛围。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让学生再次感受伟大的父爱。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待提高的地方也有很多:
      1、语言过于平淡,没有感染力,未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课堂中的朗读不到位,学生没有被真正地感动。

      2、主导能力不够,对课堂中的生成的精彩之处没有及时地捕捉和创造。

      3、教师讲得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太少,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感悟与理解。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语文课堂 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wunianji_490_22097.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