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山山黄叶 ]
2003年4月17日到4月20日,我有辛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走进新课程 新教材”教学观摩会,观摩会上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贺诚老师的《难忘的一课》,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贺老师的言谈举止,一招一式,无不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深厚的文学底蕴,有机巧妙地引导学生合作,以及富有个性地朗读评价,令人折服,令人难忘。
1 文化底蕴异常深厚
上课刚开始,贺老师就与学生合作朗诵与《难忘的一课》有关的诗
——《乡愁》(此诗是他在课前默在黑板上的)。他朗诵得有声有色,激情满怀。学生马上入情入境,跟着老师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诗人,正带走学生走进诗化的语文课堂。“整个故事就是一段感情。”“你们自己一遍一遍地读懂了感情,是否是全部的感情?”这些诗化的语言显示出贺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诗的独特的感悟(贺老师是浙江较有名气的诗人。)他把语文课堂诗化了,他把听课老师感化了。
新课标阐明“作为现代社会要求的公民应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要使学生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自己对教材、对社会要有独特的认识和感悟,才能利用美,利用形象,使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伴随他们的认识活动,进而在情感的体验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在熏陶感染中形成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真应该向贺老师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 学生合作引导巧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发展了交往的能力。
在走进新课标的课堂里,我们几乎常常看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但仔细观察,多数合作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同学“唰”地回头,有时满教室嗡嗡的声音,似乎每个人都在讨论,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时只看见几个尖子生在独立发言,其他几个无精打采地听着。等到老师说“停”,立即停下来重新坐正,而发言时还是那几只手,合作效果可想而知。然而,在贺老师引导下的合作学习,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有效。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学会了合作,体验了合作的快乐。
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开始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第一个学生交流后,贺老师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他说的那一些意思跟我(指学生)读懂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马上做了有效的补充,,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在这样的生生对话,生生合作中,课文的意思更加明确了。再读课文时,他想让学生合作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但他并不明说,而是讲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把自己的学习与同伴交流是快乐的,与同伴一起读懂更快乐!”老师的这句话,大大激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同时,也懂得了怎样合作的方法。他们兴趣盎然地找小伙伴一起读课文,有的是先读再交流,有的是先交流再读,有的是一边读一边交流。读得那样投入,讨论地那样热烈。第三次朗读,贺老师让学生找出阅读的困难(寻找困难、解决困难,能帮助深入地理解课文),在学生读了课文,并举手示意找出了阅读的困难时,贺老师又说:“你自己的困难并非是别人的困难,别人的困难并非是你的困难,同伴相互交流一下,待会儿,把你和同伴共同的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交流,好吗?”说完,同学们又乐此不比地去寻找伙伴,互相帮助,解决阅读的困难。在交流中发现,许多困难(即问题)已经在同伴的帮助解决了,最后剩下“什么是光复?”这个问题,在老师地引导下,同学们地共同努力下,也很快解决了。这样地合作学习不露痕迹,轻松自然,对学生受益无穷。
3 朗读评价富有个性
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他们对教材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通过理解之后的朗读也同样是多样的。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难忘的一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贺老师再次请同学朗读全文的重要句子: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下面是贺老师的一组富有个性的朗读评价:
生1:读
(读得比较慢,由于不熟练而在“我爱中国”这四个字中停顿了两次。因为最后朗读的学生都是这节课未发过言的,朗读水平可想而知。)
师:一字一顿地读,仿佛一遍一遍地朗读。
(老师抓住契机,把学生的朗读“问题”机智地引到课文的内容上去。这样地善解人意。.令朗读的学生感激万分,而听的同学也感到那样的自然,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生2 :读
(把“我是中国人”的“人”字读得特别重,而“我爱中国”读得比较平淡。)
师 :“人”念得非常有味道。(教师抓住学生朗读的闪光点,夸大表扬,让学生真的感到自己读得很有水平,提高了朗读的积极性。)
生3 :读
(这位男生读时表情生动,感情丰富。)
师 :你把中国人的自豪感读出来了。(教师情绪激动,入情入境地朗读把教师带进了课文的意境,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听了老师这样的朗读评语,几乎全体学生都被感染了。)
生4: 读
(读得很深沉,很动情,尤其是 “中国人”和“中国”这几个字,几乎是一字一顿地朗读。)
师:一字一顿,一笔一划,读得与众不同,那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全部被你表达出来了!
听了如此富有个性地朗读评价,每个听课的老师心中不免发出感慨:精彩!这些极富针对性的朗读评价,仿佛课前为每个学生准备好的,然而,我们分明感觉到这些富有特色的评语是随着学生的“读情”而生成的,那是一个教师真正听懂了学生的心。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挖掘学生的朗读闪光点,欣赏学生的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欣赏学生富有个性地朗读,这不正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
(语文课堂 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
http://61.153.227.230:81/u/160/archives/2007/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