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课堂实录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情动而辞发——《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不同教法与点评

情动而辞发——《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不同教法与点评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P class=MsoNormal 0cm 0pt>情动而辞发——《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不同教法与点评

                                

        

      作者:奚海英 

      第一种教法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几点直率的想法:

      1、导入环节用一幅图,让学生去讲解——如果学生提前没看过,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怎么讲解?冰雁老师认为效果不好,这是必然的——学生对一幅陌生的图片的理解,同样需要很多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2、由于介绍的比较简单,看不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体会的程度,也看不出学生感悟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时存在的问题。但,凭直觉,觉得学生的交流不会很动情感和深刻,原因是:教师把相关材料的交流放在了后面,而这时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呢?想达到什么程度,这都是不够清楚的。

      3、最后教师让学生提问题,但,从介绍来看,却是教师在问,那么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怎样引导的?

 

      第二种方案

      课前:教师为学生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自己小时侯失去父亲的故事。

 

      一、引入。

 

      1、观看央视国际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专题,加上教师录制的音乐和旁白。

      2、抽学生说说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效果很好,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很快就为本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了一些铺垫。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应句子。

 

      这几个问题提得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只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受前面“哀婉”基调的影响,虽是让自由朗读,学生却都是默默地朗读,不管怎样,只要学生是在“读”,就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出声。

 

      三、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教师: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学生: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看出来。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学生:“爸爸的嘴张着……”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略)

        教师:罗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

        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拉”得比较快。目的显然是为后面“突出重点”—— 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

        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教师: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学生读)

        教师: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齐读)

        教师:嘴张着,在呼唤什么?我们该怎样读?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

        全班再读。

        教师:“我”的爸爸本来还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是精通四国语言的……(学生回答:经济学硕士)。请大家读四自然段。

        教师:自豪的“味儿”不够,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很有感情。

 

        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一个孩子对爸爸缅怀的旁白,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老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很精彩的,重点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以读悟情。我觉得也可以从爸爸和我们“相约”,到我们“如约”前往,再到爸爸的“失约”,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线索,后面探讨爸爸“失约”的原因。这和重点指导朗读并无矛盾。

      教师:爸爸为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学生齐读。

 

      教师: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学生发言,略)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学生列举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主要是一些战争中带来灾难的数据统计。)

 

      教师:同学们,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教师: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罪恶的战争却……(引用上面诗句中的话)。所以,这个中国孩子会向国际社会呼吁。想想,他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学生回答)

 

 

      抽读课文七自然段。

 

      教师:让我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呼吁!(学生再读七自然段)让我们和地球一同呼吁!出示诗歌——

 

                     地球的呼声

        

      隔海相望的陆地,

      都伸出友谊之手,

      相视一笑,

      泯灭旧日的怨仇。

      没有掠夺者的咆哮,

      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

      人们彼此赠送的礼物,

      是平等、自由。

 

      齐读。

 

      教师:孩子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给布什写一封信,想质问他究竟是想制止灾难还是制造灾难?(很精彩,全体自发鼓掌),还有的说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建设强大的祖国去制止战争……

 

      多媒体出示:让和平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教师:让我们一起呼吁,一起疾呼!连读两遍。

 

      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也非常感人。许多听课的老师也不禁落泪。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景的创设,还有感情朗读的导引。另外,拓展阅读也做得不错。只是我觉得教师的“导引”多了一些,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被压缩了,如果从倡导互动学习的角度,本课可以尝试另外一种强调互动学习的方案。

      看了两位教师设计的教学,从某一角度来说,他们在理念上有不同之处,第一位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问题,注重学生自己怎么学,例如,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第二位教师关注教师怎么教,例如,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我总觉得没有学生自己问题的教学,教师引导得再好,学生读得再精彩,也没有发挥学生自主的创造性。

        课堂教学的建构,要看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如何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换一句话说“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

            今天听了几位老师的的点评,我倒是对不要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这句话发生了兴趣,也深有同感。作为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更加宽宏些,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上台累断筋。但作为一个教师,我们的课后反思又非常重要。冰雁老师和楼上几位老师的探讨让我受益非浅,在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第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看似以学定教,让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再去解决,但难人的感觉总像是作秀或浮泛(因为没有亲耳听,也不知实际如何),最根本的一点,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没有很好地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最能融合这一切的情感主线没有抓落实,其它也就跟不上。但是,老师能注意让学生以句式说话、说说一些句子和词语的意思等等,对于语文的工具性抓得还是比较好的。第二位老师从情感的渲染入手,以感悟文本,升华体验为教学的切入点,在处理教材方面就技高一筹了。后面课外内容的拓展,更是与文本相辅相成,很好诠释了新课标对于大语文阅读的要求,做得十分到位。但在让学生充分感悟见到父亲灵枢时的悲伤之后,还让学生品读父亲精通四国语言所带来的自豪,是教学上的失误,让学生读出自豪的味儿来,丝豪无助于学生对于战争的厌误,对于和平的深情期盼。如果这地方能变个法儿来处理,将会更精彩。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512_14101.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