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读《鸟的天堂》教学实录想到的
我以前看教学实录比较少,今天看了田东英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教学实录,真的有点震撼。田老师她1972年出生,比我年轻,而在我为语文的教学感到举步维艰的时候,她如闲庭信步、谈笑间教完了这一课。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教学境况呢?周一贯老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本人的隐匿知识和实践智慧所决定的。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可是我还是要尽量看清这背后的原因。
对于《鸟的天堂》这一课,我教过应该有五六回,或者更多一点了吧。每一回,我都是从“天堂”聊起,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说说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那是为什么?然后学习感悟、体会榕树的茂盛,再学习第二部分“群鸟欢飞”的情景,最后理解作者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完后再布置学生背诵,做习题等。
而田老师却迥然不同。
她不是逐段教,而是整体教。田老师她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树美、鸟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她以这样的 “意”来贯穿全节课的教学,把对课文的感情诵读、文字和句子的品味、与学生的口语交际、情感价值观的渗透等融为一个整体,这些原本是语文训练的听说读写,恰恰成为了学生进行学习语文与表现自我的好工具。而老师则带领着学生去认识课文的语句、片段,去感悟文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境,然后又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在这里,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逐段教的人,把教学课文看成了是阐述,学生需要的是理解与掌握,教师是“以文教文”;而整体教的人,认为应“以人教文”,即重在以教师本人的“自我表现”,带领学生认识、理解课文,同时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在这个教例中,我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这个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把人活动的两种职能平衡起来,就是把“认识、理解”与“自我表现”平衡起来。这里所说的“自我表现”,是“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看完全文实录,我形成了一个这样的看法:没有教师出色的“自我表现”,就不会有学生的“自我表现”!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课堂往往是相似的,而失败的课堂却常常因为有太多的失败的细节。一些成功的课堂,上完总是让我们感觉到课文所刻画的意象在我们的心中立体起来了,鲜活起来了,我们心里会说:这样才算是语文课。怎样才算是成功的语文课呢?还是运用叶圣陶在论文集提到的一些关键词来说吧,那就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进入“境遇”,激起“情思”,进而教师设计情境,让他们“表达”,在这一系列中,“听说读写”要并重。
语文教学,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教师要靠什么来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情境”呢?李吉林老师认为,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中心(体悟到中心,形成意象),掌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及语言技巧。“要学生进入情境,必须自己先进入情境;要学生看得见,听得见,必须自己早已耳闻目睹了。无论是课文中的人物,还是景物,甚至是建筑物都可以相见,可以与之交往。”在教师想象活动的作用下,课文内容就丰富多彩了。教师“这样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使学生学得深,也学得亲;学得活,也学得实。”
创设情境的手段一般是靠语言形象地描述,其次就是音乐、画画、幻灯片、表演等,只是一篇课文教学之中,需要比较多的情境,因此情境的延续也是一个很需要琢磨的教学问题。
“这样一个一个连续的情境,在展示形象带入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加深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把词与形象结合,很好地理解课文,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附:成功的细节
1、
生:(齐读)鸟的天堂。
师:天堂啊!多么幸福的地方,声音再轻一点、美一点。
2、
师:(画了榕树的枝干,让学生上黑板画树冠,学生在画时,教师和下面的同学聊天)同学们来想象一下,根据书上的文字,你们来想象一下这株树可能有多大,和什么差不多?
师:(学生画完树冠后,引导学生画气根。此时补充了一些关于气根的课外知识。)……这些树根像什么?
生:(齐说)头发
师:(边说边做着从上到下的手势)长长的头一样,直垂到地上,多得数都数不清,这真是怎么样?(一只手往外一翻,停顿了一下说)独木成林,还有呢?多得——
生:(齐说)不可计数。
师:还多的怎么样?
……
师:成千上万。那么我们现在就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下这句话,(屏幕出现句子)
仔细去读,你会发现,课堂中的过渡是那么自然简约;朗读前的导语是那么贴切,富有激情;对学生的评价是那么有针对性与鼓励性。总之,这篇实录值得大家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