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蝙蝠和雷达》问题引导教案设计及自评

《蝙蝠和雷达》问题引导教案设计及自评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蝙蝠和雷达》问题引导教案设计及自评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2.理解“无论……也”、“不是……而是”、“有了……就能”等句式并用于造句。
            3.借助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
            2.难点:弄清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及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小黑板三块(横条式)、幻灯机两台、复合灯片两张。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①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③划分段落,理清层次;
            ④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①通过游戏弄清科学家的试验情况,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并结合进行双基训练;
            ②利用板书及幻灯片演示弄清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激趣入题、范读课文。
            ①用关于“仿生学”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板书课题,简介蝙蝠和雷达的特点。
            ③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划记生字新词。
            2.安排自学,逐项检查。(用小黑板出示“自学题”)
            ①拼读生字,注意字形结构。(由学生正音,辨析字形)
            ②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缘故、启示、障碍物、超声、反射、荧光屏。
            ③抓住写蝙蝠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写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第二段:3——6自然段。写科学家通过试验和研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飞机上的雷达能使飞机安全夜航。
            3.理清重点段的层次。
            ①课文主要内容是哪段?默读第2意义段,再按提纲把这一段分为两部分:a.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3——5自然段为第一层)b.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第6自然段为第二层)
            4.指导朗读:①自由读课文。②指名读段落,结合评议。③指导朗读4、5自然段。
            5.作业:①朗读课文,准备质疑问题。②思考课后题,了解“仿生学”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1.揭示课题,以题激趣。
            ①板书课题,齐读。
            ②在题目的“和”字下加一着重号,激发学生质疑——“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带着问题学课文)。
            2.讲读第一段。
            ①指名读第1自然段。抓住“夜航”这个词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②课文里有这样的问话吗?(读这句问话)课文里有回答的话吗?(读回答的话)谁能把这句问话和答话合成一句话?
            ③齐读这两句。你觉得这里面哪个词最重要?为什么?(板书:启示)
            3.讲读第二段第一层。
            ①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写蝙蝠飞行灵巧的句子。比一比:哪句话最能突出“灵巧”,为什么?(板书:无论……也……)
            ②齐读这一段。最后这句是什么句式?这个“疑问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引起下文)那么,下面哪句话承接了上文呢?
            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现在,我们做个游戏:假设全班同学都是科学家,大家都来做试验,按课文的顺序,一、二、三组依次进行,然后各组汇报试验的方法、结果和证明(默读、划记、思考、讨论)。
            用幻灯片将答案按组次显示如下:
            
            
            ④以上是三个组的试验情况。现在由第四组进行检验,提出疑问,(适当启发——各种问题均可利用上表联系课文展开阐述,给予回答。)
            ⑤严格地说,这三次试验应该是同时进行还是按先后顺序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把试验顺序倒过来行不行?为什么?(注意条理性、科学性)
            ⑥第一次试验证明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实际上,也就是说可能是什么?(嘴和耳朵)而第二、三次试验的证明果然是什么?(嘴和耳朵)一一由此说明“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
            ⑦分组读“科学家做试验”的两段,注意逻辑重音的突出。
            4.讲读第二段第二层。
            ①既然试验已经证明了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而是嘴和耳朵,为什么还要反复研究?研究了几次?从哪儿能看出来?(反复一一体会科学家的艰辛劳动)
            ②指名读这一段,要求边听边朗读边看演示的幻灯片,同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指名回答)
            板书:

            要求学生对着板书自己说一说,再齐读这一段5.讲读第三段
            ①前面研究蝙蝠,这里怎么研究雷达呢?——哪句话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读句子)划记“相当于”这个词,具体地说说:雷达上的什么相当于蝙蝠的嘴?什么相当于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什么相当于蝙蝠的耳朵?结合板书提示,要求学生仿作下图:

            ②演示灯片,齐读这一段。注意最后一句“有了……就能……”表示雷达是使飞机安全飞行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读这句,体会意思。
            6.总结:
            ①注意:最后一段哪句话回答了前面第2段的问题?把这两处地方合起来读一读。——由此点明课文的叙述顺序。(板书: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②根据课题,联系课文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写蝙蝠的多一些,写雷达的少一些?——以此弄清课文的详略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突出“启示”这个中心词。
            ③要求学生介绍: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过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的机器设备?
            ④总之,仿生学还是一门新的科学,而科学的征途永无止境。只要你们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将来也一定能创造出更好的机器设备,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我对你们寄予的希望。
            7.课后作业
            (1)在正确的句子后面划勾:
            ①蝙蝠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耳朵。         (    )
            ②蝙蝠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和嘴,而是嘴和耳朵。 (    )
            ③蝙蝠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    )
            ④蝙蝠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是嘴和耳朵。                 (    )
            (2)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
            有了……就能……无论……也……不是……而是
            ①(    )天气怎么恶劣,(    )动摇不了他的决心。
            ②这本书(    )我的,(    )他的。
            ③(    )知识,我们(    )为祖国建设出力。
            附板书:

            (注:此板书应与上述两板书划相同的花纹线。)
            [评: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自觉地获得社会、自然、人体保健等知识,而且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常识性课文本身就担负着“了解自然、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多重任务。因此,在常识性课文的教学中,必须体现“科学常识”与“语文知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这样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同时,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我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意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以“质疑问难”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为了突破“一问一答”的传统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着重考虑如何将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质疑,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将他们的疑问巧妙地融入导读之中,达到以疑促读,理解课文的目的。
            首先,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质疑——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我扣住这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将它作为主线串联讲读全过程。围绕主线,在讲读其他段落时,我还多次激发学生质疑。如:对飞机的安全夜航质疑,对课文记叙的详略质疑,尤其是在分析三次试验段落中,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对科学家如何得到启示这个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在每次质疑后,我都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以“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等方式研讨课文。这样,以疑促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教学的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句、段分析”突出语言基本功训练。
            课文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介绍科学常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抓住语言因素,通过对句、段的分析,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科学常识。
            如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蝙蝠夜间飞行很灵巧。我要求学生找出表现蝙蝠灵巧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看哪一句最能突出蝙蝠的灵巧?当学生提到“无论它怎么飞,也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句时,我进一步设问:“为什么这句最能突出蝙蝠飞行灵巧?”将“无论……也……”这个复句的句子关系渗透于学生的分析中,力求在词、句的分析中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本课段落结构上具有鲜明的逻辑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我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段的“设问句”和第三段的“疑问句”分析课文怎样承上启下,巧妙过渡,从而体会以“设疑”连接上下文的结构方式。并在讲读下面段落时,我再用“设疑”的方式牵出段落间的线索,启发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去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由此揭示出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地理解课文结构上的逻辑性。
            3.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写科学家试验的部分是重点。那么,如何根据这部分内容,把“严谨的试验,抽象的推理”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我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一种让学生充当科学家进行实验的情境。激发他们在游戏中去发现,在情趣中去探索。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接着分组将实验的方法、结果、以及论证,依次向“院长”(老师)作出汇报,再由“检验组”进行质疑,各组答辩。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让他们不但了解到科学家是怎样进行试验的,还领会到科学家为什么要这样试验,使学生更形象深入地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4.以“图解、演示”揭示逻辑关系。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领会课文怎样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我用三个步骤层层推进,突破这个难点。
            第一步:随着师生对第六段的分析,我以“图解”的形式将蝙蝠探路飞行的过程板书出来,然后采用电教手段——演示幻灯片——形象地再现蝙蝠飞行的过程,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从而帮助学生对蝙蝠的嘴和耳朵在飞行中的不同功能留下清晰的印象。
            第二步:在分析第七段中心句时,我抓住“相当于”这个关键词,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蝙蝠的嘴和耳与雷达之间的整体对应关系,然后仿照“蝙蝠飞行的图解”设计出“雷达使飞机安全飞行”的图表。接着演示另一张幻灯片——再现雷达使飞机安全飞行的过程。通过图解和演示帮助学生弄清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抓住“启示”这个中心词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既然飞机上的雷达相当于蝙蝠的嘴和耳朵,那么,蝙蝠可以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飞机有了雷达,当然也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由此突破难点,并揭示课文主旨——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当然,以上四个特点并不是孤立地体现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而是以课文的中心词“启示”为主线,以“激疑”、“情境”、“演示”为结构,交织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教学整体。力求根据课文的特点,在对语言文字的具体分析中,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常识,掌握语文知识,增强思维能力,溶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炉,使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1594.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