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十一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十一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十一

《永生的眼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王敏洁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

永生?

谁的眼睛?

为什么说他们的眼睛是永生的呢?

这课题背后,有没有更深的含义呢,那就让我们深入到文中,去体会,去感受。

二、精读

1、 琳达前后几次经历家人想捐赠眼角膜的事?分别是?

     板书:母亲、父亲、女儿

2、 分别有什么不同的反应?自读课文,划出来或者写下来。

3、 交流:

 (1)、第一次,当琳达听父亲说同意捐献母亲的眼角膜时,什么反应?

     (惊呆了、痛苦难忍)

出示:

我被他们的对话惊呆了。我不明白那些医生为什么要将母亲的角膜给予他人,更让我无法明白的是,爸爸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理解“惊呆”: 我为什么惊呆?(不明白、无法明白)

              不假思索?出示:“当然可以。”爸爸痛快的答应了。

                        理解“痛快”,体会父亲复杂的心情。

读出惊呆。

理解“痛苦难忍”:我为什么痛苦?

                 读出痛苦、读出哭喊。

        小结:当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琳达认为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所以她根本无法接受捐献眼角膜这件事,也无法理解父亲的做法。

板书:不接受

 

(2)、面对我强烈的态度,爸爸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出示:

“琳达。”爸爸坐到我身边,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原来,他和妈妈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爸爸此刻的心情可能平静吗?为什么要平静地说?

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

比如说我们的要角膜能让失明的人重见光明,我们的肾脏、肝脏等器官能让疾病中人获得新生,这些就是我们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

读好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父亲无私的奉献精神)

原来,他和妈妈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此时,我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3)、多年以后,父亲愉快的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此刻,对于父亲捐赠的愿望,我已经接受了。板书:接受。

出示: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想象:一个盲童重见光明会是怎样的情景?

      他的父母是怎样的心情?读出美妙。

      作为捐赠者的家人,有怎样的想法?读出自豪。

出示:

我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了温迪。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了他。

她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是父亲的话,给琳达上了人生中的重要一课,他开启了她那扇爱的大门。也正是父亲的做法,使温迪的心灵也萌发了爱的嫩芽。

连起来读读父亲的话。

小结: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有一首诗这样写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琳达的父亲、母亲就属于这样的人。

(4)、第三次,当我听到女儿说也要学外公捐赠眼角膜时,什么反应?

出示:

        我紧紧地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当时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紧紧搂住  泪水夺眶而出  骄傲)

我为什么会感到骄傲呢?

出示温迪的话,读。

在这段话中,还出现了“骄傲”,谁为谁骄傲?从温迪的言语,表明她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认识,闪耀着她思想的光芒。

再读,体会我心中的骄傲。

记得当初我也是14岁,同样的年龄,温迪不仅没有像当年的“我”那样“痛苦难忍”,反倒为自己的亲人帮助他人而感到自豪,并且自己也能无私地奉献自己。作为母亲,为有这样的女儿感到骄傲。

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究竟还留下了什么?(父亲留下来的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为他人的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已根植于后人的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4、补充原文结尾,谈谈读后的感想。

   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故事原文的结尾,老师相信大家读后一定有话想说。

(配乐)那天我紧紧地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此时,你心中肯定有很多的话想说,想对温迪说,或者对她母亲琳达说,或者对她外公她们一家人说,就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用心写!

  交流

 

  出示诗歌,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也写了一首诗。师朗读。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芒照耀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5、总结

这真是一个充满了爱的家庭,我们不应该忘记琳达父亲曾经说过话:“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不仅琳达的父亲、母亲做到了,就连14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所以,他们的眼睛是——读题。

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

 

三、拓展延伸:

师出示:

1、邓小平爷爷逝世之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生前无私救助183个贫困儿童的丛飞,他是“2004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 “深圳市爱心大使”、“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6年4月11日,他决定逝世后捐出他的眼角膜,作为对人世最后的馈赠。

3、2006年5月3日,一位19岁少女的家人又在爱心歌手丛飞的感召下,在省中医院无私捐出了她的5个器官,拯救了3人的生命,并使两位盲者重见光明。她也是广东省捐献器官年龄最小的一位,捐献器官最多的人之一。

四、总结:

课上到这儿,我想你们一定和我一样,感慨万分,或者心中已有了自己的打算。

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给予那些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人,那么,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像琳达的一家学习,像所有的好心人学习,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http://www.tcsx.cn:81/oblog312/user1/wangminjie/archives/2007/610.html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1444.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