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六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及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理清课文层次。

   3.理解一、二段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理清课文层次。

   2.理解一、二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尽可能作到流利。

   2.指名读课文

   大家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选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反复练习。

   3.默读课文,思考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

   4.选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反复练习。

   5.同学间汇报朗读的段落,相互评价。

   6.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

   三、学习一、二段。

   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再议论解答。(讨论中启发学生援引搜集的资料为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3.谁能把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崇拜读出来。

   4.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四、学习生字词。

   出示幻灯1:希腊 更改 教授 胆大妄为 固执

   集体纠正读音和字型

   幻灯2: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板书:

  

  

  

   3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伽利略 分析 试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快速浏览课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3.有感情朗读一、二自然段。

   4.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什么话?伽利略针对他的话提出了怎样的疑问?(画出相关的句子)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2.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3.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轻声自由读第三段课文。

   4.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

   5.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好不好?分大组读。

   三、学习第4、5、6自然段。

   1、既然伽利略通过分析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这句话的错误,为什么还要做试验呢?说明了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五节。

   2.讨论并完成思考·练习3的第(2)题。

   讨论题:伽利略的两次实验是怎么做的?两次实验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实验的结果如何呢?哪一句,指名读。

   课件显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a、朗读指导:“总是”重读,说明多次做的结果。

   b、谁能用“因为……所以……”把这句话说一说。

   “因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所以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前半句是伽利略动手试验情况,后半句是伽利略的推论)。

   c、还能不能把后半句提到前面,也用上“因为……所以……”呢?

   “因为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所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前半句是道理、原因,后半句是导致的必然结果)。

   (2)既然那么多次试验都证明了,伽利略为什么还要公开试验?

   (人们太信奉亚里士多德了,伽利略想亮出事实,公开纠错,破除迷信)。

   a、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人们真是太信奉亚里士多德了?

   b、指名读: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太信奉亚里士多德了?

   (很多人:说明人们非常关注,人们认为谁会是胜利者呢?)

   c、谁愿意来读“有的说…有的说…”,要读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语气来。指名读。齐读。

   (3)结果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也想一起去看看试验的结果。

   a、指名读:看你能不能把我们大家带进那几百年前的试验现场?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结果如何?人们的反应怎么样?

   b、指名答:结果如何?

   人们的反应怎么样?为什么会惊讶的呼喊呢?因为人们——

   原以为两个铁球 ,但看到的却是 ;原以为胜利者是 ,但事实证明却是 ;原以为无情的事实会 ,现在无情的事实却说明 。

   c、同学们,假如你真的在现场,你曾经也十分信奉亚里士多德,甚至那句“胆大妄为”、“丢尽了脸”就是你说的,这时,在事实面前,你会怎么样?怎么想,怎么做?(创设情境,表演伽利略从斜塔上走来了……大家翘着大拇指、纷纷赞美:“你是多么年轻的数学教授,看来,知识与年龄、地位没关系。”“我都说了些什么呀,对不起,年轻人!”“我们真是太盲目了,亚里士多德这么说,我们想都没想就相信了他!”“你真勇敢,敢向权威挑战,好样的,我佩服你!”……)

   d、看样子,大家都从中受到了启示,事实上,当时的人们也受到了启示。

   出示课件:1、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2、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A)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为第2句?为什么?

   (“像…这样…”不能删:因为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伟人,所有人,如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老师、父母,尽管知识比我们丰富,懂得多,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全对)。

   (B)这就是本文给我们的启示:不迷信权威。

   3、小结:

   (1)我们从小不但要刻苦学习,积累知识,还要勇于创新,独立思考,为将来的成就打下基础。17世纪的伽利略能有这么大的科学成就,我们21世纪宽松环境下的小朋友长大后更能作出成绩!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两个物体会同时着地吗?比个木球,或一个毛线球?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实验去探索,去分析去能不是一下子就能解答的,也许需要大家学习了初、高中的物理知识以后才能弄懂。

   板书: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 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小资料】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反。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一生都在探索和追求——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1564年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就在著名的比萨斜塔旁边。他的父亲是个破产贵族。当伽利略来到人世时,他的家庭已经很穷了。17岁那一年,伽利略考进了比萨大学。在大学里,伽利略不仅努力学习,而且喜欢向老师提出问题。哪怕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他也要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弄个一清二楚。 眼睛盯着天花板 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 失学了就努力自学 家庭生活的贫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离开大学。失学后,伽利略仍旧在家里刻苦钻研数学。由于他的不断努力,在数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比重秤,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固体的重心》。此时,21岁的伽利略已经名闻全国,人们称他为“当代的阿基米德”。在他25岁那年,比萨大学破例聘他当了数学教授。 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700多年前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伸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制成了第一架望远镜 哥白尼是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经过40年的天文观测,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地球是一个普通的行星,它在自转的同时还环绕太阳公转。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1608年6月的一天,伽利略找来一段空管子,一头嵌了一片凸面镜,另一头嵌了一片凹面镜,做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天文望远镜。实验证明,它可以把原来的物体放大3倍。伽利略没有满足,他进一步改进,又做了一个。他带着这个望远镜跑到海边,只见茫茫大海波涛翻滚,看不见一条船。可是,当他拿起望远镜往远处再看时,一条船正从远处向岸边驶来。实践证明,它可以放大8倍。伽利略不断地改进和制造着,最后,他的望远镜可以将原物放大32倍。 证实哥白尼的“日心说” 每天晚上,伽利略都有用自己的望远镜观看月亮。他看到了月亮上的高山、深谷,还有火山的裂痕。后来又开始观看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银河是由许多小星星汇集而成的。他还发现,太阳里面有黑斑,这些黑斑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他断定,太阳本身也在自转。伽利略埋头观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在围着太阳转,而太阳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恒星,从而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著名的《星空使者》。人们佩服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在网页底部输入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搜索本课更多资料!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1415.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