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案例设计]《永生的眼睛》
作者:蓝精灵
[教材简析]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本文人物形象鲜明:无私奉献的父亲,通情达理的“我”以及可爱善良的女儿。品读课文,让人顿悟:一个人不但要自己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
本文学习从课文插图入手,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出“骄傲”,围绕关键词“骄傲”层层推进,展开研讨,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让每个学生都铭记这永生的眼睛,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理解并积累“不假思索、栩栩如生、热泪盈眶”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体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重难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调查搜集有关捐献角膜的资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1、调查访问: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2、搜集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知识及人们捐献角膜的感人事迹。
[设计流程]
一、出示课题,引导质疑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她们都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们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真实的、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审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1、随机解疑:永生是什么意思?(永远存在,永远也不会死的。)
世界上有永生的东西吗?……
2、重点存疑: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随机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意图浅析]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围绕课题质疑,既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引领学生从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也培养了学生审题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读通课文: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字词闯关(课件出示):角膜 捐赠 盲童 遵从 给予 不假思索
栩栩如生 屡屡获奖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重见天日
——提醒多音字并重点理解:给予、重见天日
(三)“点击”角膜:如果能让盲人重见光明,唯一的复明希望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捐赠角膜”):知道什么是“角膜”吗?它有什么作用吗?(引导学生联系课前所查资料,课件随机出示下列边框中的文字资料)
眼角膜是眼睛眼前部无色透明的表层,它是人眼的主要构成元素。(它象汽车的挡风玻璃一样容易损坏,如果角膜因疾病、外伤、感染或其他原因变得混浊,视力就会骤然下降。)角膜病是所有眼病中致盲率最高的一种。(因为有这样一张薄薄的眼角膜,我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也因为缺乏这样一张薄膜,许多人不得不在一片漆黑中摸索世界。)角膜移植是角膜病盲人惟一的复明手段。
(四)概括大意: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提示:可抓住“重见天日”、“角膜”、“捐赠”等词概括。
(要点归纳:为了让盲人重见天日,一家三代人已经或准备捐赠角膜。)
三、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一)探究插图,引出“骄傲”:
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同学们,请看这幅插图,你能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关的画面内容。
3、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1)同学们,请你用心读读这句话,透过哪个词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地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 “我” 的影响。)
——随机指导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拓展想像:你们看,温迪正激动地依偎在外公怀里,你能听到她正对外公说些什么呢?
[意图浅析]从图入手,图文结合,把无声的内心世界通过有声的言语倾诉,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真切地感受温迪的心理活动。课堂中,学生的表达言真意切,既走进了文本,也走进了温迪的内心世界:“外公,我真为您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二)追寻父亲令人“骄傲”之处
1、默读课文:我们说,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莫过于长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静静地默读课文,找找父亲的哪些言行令温迪骄傲,令你深受感动,边读边把这些句子划下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及你的体会说给小组成员听,当一个同学交流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然后做补充交流。
3、品读“骄傲”: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进行研读:
(1)课件出示:父亲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A、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引导抓住“平静地”、“最珍贵”、“有意义”来理解。)
——体会“平静地”时,穿插对比14岁的琳达与父亲在对待将母亲的角膜捐赠给别人的态度。(要点归纳:父亲把这样做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引导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要点归纳: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B、引用资料,比较理解(课件出示):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
C、引读中深化(课件出示相关句子,个体读——集体读):
*而琳达的父母在很久以前就明白这一点——“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因此,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母亲的生命,父亲想到的是了却母亲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为了数百万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的患者,我们要向世人呼吁——“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过渡:很多年过去了,父亲的心意依然没变。
课件随机出示:
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
(质疑“尤其”,联系资料:一个人的眼角膜可供给多人。角膜移植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移植手术,其手术效果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好的,对于一些眼部角膜条件较好的患者,其成功率达90%以上,大部分角膜盲患者可通过角膜移植而恢复视力。)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抓住“愉快、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引导联想,指导朗读: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你会用哪些词句称赞这样的父亲呢?(归纳:平凡之中见伟大、非常了不起的……)
4、回顾插图:如果是你面对这样一位为他人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的长辈,你又会感到怎样呢?(骄傲、幸福)
让我们再次和温迪一起用行动表达我们的感动吧!(出示句子并朗读)——
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三)探究令人“骄傲”的琳达与温迪:
1、引导体会琳达令人“骄傲”之处
(1)引读过渡:当父亲 ,琳达遵循父亲的遗愿 。看到这一切,温迪说——
(2)课件出示:“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指导朗读:你认为当时温迪( )地告诉我(课件随机出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课件出示:温迪为外公感到骄傲是因为 。
(3)引导质疑:父亲值得“骄傲”那是毋庸质疑的,但琳达又有什么令人骄傲的地方呢?
(4)学生畅谈,教师补充: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在他们死后捐献器官,但他们身边的亲属害怕别人谴责他们对死者不尊重,是不孝子孙,没有履行死者的遗愿,有的甚至千方百计地阻止。琳达一开始的想法也是如此,随机引读前文——“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课件出示:温迪为妈妈感到骄傲又是因为 。
2、引导体会温迪令人“骄傲”之处
(1)除了父亲、琳达,文中还有让我们骄傲的人物吗?(琳达的母亲、温迪)
——课件出示: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引导质疑:温迪又有哪些让我们骄傲的地方吗?
——课件出示句子:“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3)引导感悟:一句话,一颗心,这是一位14岁女孩的肺腑之言。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温迪有一颗怎样的心?(要点归纳:高尚,善良,美好……)
——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悟句子。
(要点归纳:温迪得知捐献角膜后,不但没有“痛苦难忍”,反倒为自己亲人帮助他人而感到自豪。从温迪的言语,表明她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认识,闪耀着她思想的光芒。再次使用“骄傲”,表达“我”对女儿温迪美好心愿的支持和认可。与前文14岁的“我”进行对照,形成对比,从而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4)小结过渡: 是呀,14岁的温迪也有着一颗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的美好心灵,她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这一切,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
(四)再“读”父亲,升华认识
1、投影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1)解读句子:同学们,请你细细地品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
(2)你认为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引导感悟(出示课件):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了父亲留下的不仅是( ),更重要的是( )!
(要点归纳:父亲留下的不仅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颗一心为他人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已根植与后人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2、深情回读: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来深情朗诵并深刻铭记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音乐《爱的奉献》并随机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生:“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曾语重心长地说——生:“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曾愉快地说——生:“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曾骄傲地说——生:“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意图浅析]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感悟,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的主角是父亲,这是一位为他人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的长辈。反复朗读父亲的话,让那无私的言语如涓涓流水滋润学生心田。
四、整合资源,深化内涵
(一)补充结尾,拓展文本
1、呈现结尾:岂止是父亲的眼睛得到了永生,同学们,你知道吗?原文还没有结束,它还隐藏着一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
——教师深情补充故事原文的结尾(课件出示边框中的文字,配乐朗诵):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2、引导感悟: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孩,这么一位善良可爱的女孩,这么一位心灵高尚的女孩,竟然在14岁的花季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此时此刻,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你此刻的心情。——随机朗读最后一句。
3、写话练习:请拿起笔,把你心中的那份震撼写下来!(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意图浅析]文章以母亲为女儿骄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悬念:温迪后来真的做到了吗?她离开人世后,谁为她办理捐赠手续呢?此处文本拓展,呈现原文结尾,还故事以完整。这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深深地震撼了学生,在对温迪一家尤其是对父亲、温迪的深深敬佩之余,也对课题“永生的眼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交流资料,深化文本:
1、教师简介(课件出示丛飞图片及文字信息):2006年4月20日20时40分,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37岁的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丛飞捐献角膜让4人受益。
(2)信息互动:你还了解到哪些人捐献角膜的感人事迹吗?
链接相关资料: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三)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理解题意: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大家一开始提的问题有了什么新的思考了吗?你对课题中“永生”的含义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呢?
(要点归纳:文章题目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2、引发思考: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3、课后实践:通过编手抄报(电子小报)、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意图浅析] 通过温迪和外公的事实,加入相关资料的链接,再来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在最后环节中的谈话,不是强求学生作一些号召性的表态性发言,而是旨在唤醒,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附板书: 永生的眼睛
爸爸(妈妈)
捐 无
献 私
角 奉
膜 献
“我” 温迪
大爱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