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师《乡下人家》课堂中的引导语
陈老师在说课中讲到:“希望学生收获,这是我的追求。”教师作为引导人,上好一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所获,做好这样一个“引导”的角色。在整堂谭中教师引导性的语言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
新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缺少引导性语言,所以在《乡下人家》整堂课中我对陈老师的课堂引导语言比较关注,我总结为以下几个值得我学习的方面:
一、解读课文与评价学生融为一体。
学生在读完《乡下人家》的相关段落时,陈老师是这样引导评价的:“读得那么悠闲,那么自由。”这可以说是“一语双关”,既是在无形中渗透给学生课文之意(乡下那种让人悠闲自由的感觉),又赞扬了学生读出了课文感情,引导其他同学也如此去读。类似的引导评价语还有:“写得好,读得也棒。”这样的“双褒”使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二、引导学生继续“走此路”
陈老师有目的地采撷画面,激发他们的情趣,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穿插到一句:“想象的思维更宽广了,它们似乎在……”“省略号”让学生产生表达欲望,最后构成话。这样,学生就会继续去想象,去拓展思维空间。这就是“指路——走路”的过程。
三、使学生进入文本画面
课堂教学的时间仅40分钟,有些东西不能做到细嚼慢咽,有的时候需要教师的“点入”,在陈老师的课中,这一笔主要体现在以下语言中:“读着读着,你眼前是不是有一幅美丽的画面出现了?”“你有没有感到读着读着,画上的事物好像动起来了?”这样的引导语其实就是教师通过“点”,使学生入文本,想象课文画面,体味课文之美。
难怪陈老师会说《乡下人家》越读越美,原因大概就在此,她和学生一起将习得的语言内化为了自已的语言。从这个方面来说,陈老师的课是一堂圆滑的课,特别是这位名师的引导语言值得我学习,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引导”,才构成了这堂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