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大 中 小
|
听《鱼游到了纸上》有感 与王崧舟老师神交已久,阅读过他的许多文章,曾为他精湛而丰厚的文化积淀而啧啧叹之,但是直到最近才有幸看到了他的课堂录像。《鱼游到了纸上》一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师的课堂教学中“诗意语文”的魅力。同时,他对学生的尊重,对文本深刻的解读以及课堂设计的精巧等,都令我深深折服。这一课王老师不仅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追求简单扎实的本色语文,且善于激情演绎,创造诗意语文。在一次次的训练与演绎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使课堂得到一次次的激活与喷发,让鱼不仅游到了学生的心里,更游到了灵动的课堂上。 反复观看了课堂录像之后,我还是神游于王老师那充满无限张力的诗意课堂,久久地,久久地回味着。一个“游”字,一个“静”字,王老师带着孩子们演绎出了精彩,更演绎出了教师对文本的价值的深度理解,是当今的我所无法企及的! 一个“游”字,串起了文本的始终。 语文教学我们始终坚持语文教学之道,在整体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又深度解读文本。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王老师是这样讲到:“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把词语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这是我们读每一篇文章都必须要做到的。读完之后,找出有游字的句子。”对于第一课时整体把握的处理上,我觉得王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的“游”字,找到7处写“游”的句子,在师生精彩的合作中巧妙地初读了课文,并在不露痕迹中梳理了课文,让文本“游”出了一条主线。随后,王老师让学生明确了朗读的顺序后,开始与学生合作初读课文,并及时进行了评价。这一环节,通过师生绝妙的合作,既遵循着语文教学整体把握的原则,又围绕“游”字把长长的文本读薄了。 两个“静”字,亮出了语文的精彩。 课听多了,有时感觉要上好一堂语文课还真的很难。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每一篇文本的切入点很难把握。如何围绕文本的一个切入点,把文中的“珍珠”串起来,把这个点做“广”、做“深”,把这条串“珍珠”的线凸现得明朗,有时真得十分困扰着我们。在王老师看来,一个语文老师的智慧在于他对文本的充分解读中,并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所包含的主导价值。他是这样念着,更是这样实践的。他深刻、独到的解读文本的魅力,让我为之钦佩。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王老师又抓住两个“静静”的,与学生一起把整堂课演绎得如此精彩。多么巧妙的设计呀!聆听着,思考着,这时我在想,如果把“每个部位”也生发出去的话,那青年人那一丝不苟的精神会体现得更为鲜活。 化为场景,还原生活。 王老师对于细节的精心设计,精妙的把握最震撼人心了。他通过“你看到了金鱼的哪些动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理性的文字化为学生的感性认知。把金鱼活灵活现的形态,嬉戏的过程通过想象丰富了文字,丰腴了文本。这些细节的处理,贴切地体现了王老师传授的理念:语文就教学,是把文字转化为场景,转化为生活。这给在语文教学路上时常迷失方向的我一个醍醐灌顶的启示:语文教学不就是引领孩子感悟文字,用想象用生活填补文字空白的立意,成为文字的解读者吗!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凝神静观,王老师的课已达到了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的整合。具体的意象比是一个活的情境,使人置身其中,便自然而然的要发生那种情趣。这才能让孩子们真切的理解课文的情感意蕴。 大师是深邃的思想者,更是敏锐而清醒的实践者。观看完课堂录像后阅读着王老师的《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对他的诗意语文又有了新的认识。在他看来,语文教学是生命的语文,是幸福的语文,更是中华文化的承载体。他曾这样说过,“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一水滴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精神。”在《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过程中,无一不彰现出语文教学中所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母题。 郭荣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1257.html
分享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