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全神贯注》
| By: 听风说话 ]
曾经在《青年文摘》中读过这篇文章,脑海中只记得故事是告诉人们要专注,然后很快就翻过去了。今天偶又拿出来重读,忽然头脑里冒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罗丹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教育者,他也没有刻意要给茨威格什么样的教育,为什么茨威格在他身边一个下午,就能深刻地理解专注的重要,而且改变了他的一生?怀着这种疑问我又细细读下去,想在这篇文章里找到罗丹“成功教育”的奥秘。
文章的开头写道:“我在巴黎学习的时候,已经发表过不少文章,有很多人赞扬。有几篇我自己也认为不错,但总觉得应该还能写得更好,只是苦于无人指点,于是我暗自留心,渴望找到成为大师的秘诀。”显然,在这段话里,我们能够感受到茨威格在事业小有成就后那种渴望得到指点而突破自我的迫切心情。正因为有着这种强烈的需求,茨威格才能在与罗丹共处的半天里,认真地观察和体会大师的每一个细节。读到这里,我不由反问自己,在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果没有,我们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接受一些因为“事不关己”而显得毫无意义的东西,孩子们的反应不外乎两种,第一种是接受,但是被动,结果只是生硬地装进脑子里,绝不会被理解、认同,不会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第二种是主动,但却是拒绝,老师的教育被抛于脑后已属幸运,如果引起逆反心理,与教育要求反其道而行之,那简直是教育的罪过!
文章的主要部分重点描写了罗丹在完善一尊少女像的过程中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在茨威格看来,那尊少女像“太完美了”,可是,“罗丹侧头看了看雕像,后退一步,盯着少女出神。”他柔声说:“肩上的线条还是太粗,这里还差一点儿……” 从这里,茨威格读懂了专注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让自己走向完美。“就这样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罗丹再没跟我说一句话,他把我给忘了,把整个世界都给忘掉了。除了手中的作品,他眼里没有第二件东西。他专注的神情,宛如上帝正在创造世界。”从这里,茨威格读懂了专注的人可能忘掉了整个世界,可正因此他能够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罗丹舒了一口气,扔下刮刀,满意地笑了。他又一次拿起盖布,小心翼翼地盖上少女,好像把披肩披在情人身上一样,满脸的温存与关怀,然后他脚步轻快地向门口走去……”在这里,茨威格读到了专注来自于最深沉的爱……读到这些细节描写,也许有人会感叹茨威格不愧被称为“细节刻画的巨匠”,但我却从另一个角度发出了感慨:罗丹不仅是雕刻人像的大师,也是雕琢心灵的高手。他的一个细节就是一段生动的文字,他的半日工作就是一篇深刻地教材,让茨威格读到了成就伟业的秘诀并且受益终身。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争议罗丹是否有意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一个年轻人,无可争辩的是:还有什么样的教育比身教更有力量!在《现代教育导报》曾经读到一位名师的文章,讲他在一次公开课上,写错了一个数学算式。当堂被同事暗示了以后,他想主动说明失误,有怕在学生面前丢了面子,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让学生找出错误,然后对学生说,这是老师故意设计的“小陷阱”,接着就对学生进行一番“坚持真理”的教育。读着作者沾沾自喜的文字,我不免陷入了悲哀,我们都在教人求真,我们又免不了在教育教学中犯错,可是又有多少老师能够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空洞甚至是虚伪的教育,给学生留下的除了厌倦、厌恶,还能有什么?
我知道,在这篇文章里能够找到的教育学意义并不深奥,无非是两个有关学与教的常用词语:学生的动机和老师的身教。然而,最有价值的理念,虽然往往是最简明的表达,但似乎也最难理解,最难贯彻。
在有关这个故事的读后感中,我曾经看到过一篇学生作文。小作者在最后写道:“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在学校没有学到的知识。我认识到,做任何一件值得做事情,必须全身心投入,把事情做好。”想想真是悲哀,难道我们的老师在学校真的没有教过这个孩子要专注吗?肯定教了不止一次了,只是老师没有让孩子在学习时都有茨威格这样的强烈需求,也没有采取罗丹这样既特殊也很平常的教育方式。值得警醒每一个老师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还会有很多知识我们教了,可孩子“没有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