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看对话式阅读教学

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看对话式阅读教学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看对话式阅读教学
 
摘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制定的《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一直以来的“讲授式”“传话式”语文阅读教学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来学习的理念,只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统一的标准答案,大大妨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正是对这种阅读教学结果的反思。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文本   对话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历来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如何才能不断改进阅读教学?这成了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热衷研究与探索的问题。而当前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成为研究和讨论的重大热门课题之一。

一、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就有可能不同。同一读者对于同一作品,由于阅读的方式、情景、时间、地点、心情以及阅读次数不同,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另外,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变化,对同一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阅读教学要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区别开来: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和文本的对话目的不只在于和作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关系,不只在于教者个人怎样理解文本,获得什么体验,而在于通过对话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确立自己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明确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发展哪些基本技能,能从哪些方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自己能掌握的课程资源使学生有所收获,而并非把自己个人的体验意识强加给学生。在讲《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之前,尽可能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传记或图片资料,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或讲关于这两位名人生活的时代与故事,就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文学作品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带着作者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又把这些内在转化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取决于读者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阅历等方面。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对于伽利略经过实事求是、严谨缜密的思考与实验之后,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公开做一次实验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会相当佩服伽利略严谨的思考能力,立志向他学习;有的学生可能不理解伽利略为什么宁愿冒着众人的嘲讽不满坚持要做实验;有的学生会为伽利略年轻有为而感叹不已……总之,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存在相异的看法和理解。教师这时候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造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尽情地感悟尽情地体验,做主动的探究者从而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

二、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成为主线,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无论从地位或重要性方面来看,都从属于学生与文本对话这一矛盾。这样看来,是不是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无足轻重呢?不是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离开了教师的平等对话,其目的很难达成。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能力、思维等因素限制了学生阅读的理解能力,没有教师的必要对话,他们往往很难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对话要适当地加强其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
(一) 引发性对话    
引发性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开端,主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欲望。例如在讲《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之前,教师对课文的背景、人物、环境等方面的介绍就是一种引发性的对话,能够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二) 启发性对话
处于成长中的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之间肯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其语言感受力、认知水平、社会经验往往限制他们,使其很难与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这个时候,需要教师的启发、点拨、指导,便形成了教师的启发式对话。这种对话是以启发为宗旨,不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也不强调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例如在讲《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第5自然段时,对于人们的议论纷纷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阅读,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呢?你认为他们会怎样议论呢?
(三) 补充式对话
学生理解文本,常常存在不全面的现象,因而往往进行的是残缺式对话,需要教师加以补充、完善。一般来说,学生很容易达到物质层面的理解,精神层面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可以轻易达到理解,但若要达到美学层面、哲学层面的理解就很少有人达到了,有时即使教师也未必可以达到。教师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及时对学生作出补充式对话,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和理解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以后,教师要补充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学会这一写作的方法。
(四) 纠偏性对话
学生解读文本,可能产生失误,或者片面,或者误解,甚至错解,需要教师发挥首席对话者的作用,进行纠编性对话。比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里面,对于伽利略不顾众人议论,一定要在公开场合地方进行实验这一行为,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胆大妄为,不尊重群众的意见。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伽利略个人追求等方面的深层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公众的议论实质是对伽利略实事求是、冒险追求真理的一种反衬。
(五) 拓展性对话
为了丰富对话的内容,提高文本对话的意义,许多时候,教师需要 教师进行拓展式对话。其主要表现为由教科书文本拓展到作者其它文本,或者拓展到社会大“文本”。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的做法中,教师可以拓展到科学领域的现状,发展方面,教育学生搞科学研究须持着一种实事求是、勇敢追求的精神才能成功。
(六) 总结性对话
学生的对话,往往是零碎的,对文本的解读也可能是支离破碎的,需要教师通过对话,加以系统化、规范化。这样,才能极大地发挥文本“例子”的功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例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总结为: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学生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在以后就会有意识地对照上面所说的写作方法,从而为写作积累方法。

三、 教师与教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

教师与教师对话其实也应该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和重视。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学校也不重视教师之间的交流。其实,教师与教师的对话,可以使教师在相互讨论与交流中得到迅速的提高。现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教师更有机会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学习和交流。
学生与学生对话,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几个学习者在一起交流、探讨后,获得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体会。因为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对于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当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后,会促进个体对课文的理解。这可以叫做资源共享、共同进步。而以这种形式的学习,又无意中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一举两得。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产物,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反思。遵循这一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必然使得文本鲜活起来。文本已不再仅仅是一纸文字,更是作者内心的倾诉。阅读则是读者与作者间进行的心灵对话,这种交流是字面阅读难以达到的,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用对话理念改进阅读教学》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第09期
(2)《阅读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第07期
(3)《引导多元对话,加强情感教育》选自《现代语文》2006第26期
(4)《教师对话: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不可或缺的要素》选自《中小学语文教学案例》2006第3期
(5)《对话式阅读教学勘误》选自《现代语文》2006年第29期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1241.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