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精心策划的“意外”——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主两暗”式教学设计

精心策划的“意外”——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主两暗”式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南湖区东栅中心小学   范冬云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点,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而陈璐伟老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如果说课前备课是“精心预谋”,课堂展示是“锋芒毕露”,那我今天评课的主题就是——精心策划的“意外”。

            1、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让我们有“危机”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们对课文进行多次打磨,确立以文中人物“伽利略的伟大体现在哪里?”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的主线,让学生从伽利略挑战”权威”人物亚里士多德这一举动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我们看到随着教学的层层推进,再各个环节中,学生层层领悟,他们各抒己见,或从句子中旁征博引、或从词语中侃侃而谈,那“读——悟”后豁然开朗脱口而出的对“伟大”的具体阐述,让我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当看到学生从词句感悟得出并板书出来对伽利略”伟大”的具体阐释——善于思考、动脑筋、坚持真理、有信心、坚持不懈时,真的让我们感受到“危机”的感觉。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透彻!更让我感受到要引导学生多元感悟,我们教师应该对文本有更正确多元的理解!所以我说,找准文章的教学主线展开教学,这是老师课前的精心预谋,也是课堂呈现给我们听课老师的第一“意外”。
            2、两条暗线辅助左右——让我们有惊奇的喜悦:
            这篇课文的难点之一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敢于挑战的好品质。这一难点陈老师一方面抛给学生通过小组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演示课件,用角色转换,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
            在交流汇报时,我们不经意地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亚里士多德这一人物暗线,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朗读、关键词“信奉,不容更改、真理”的体会中感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上帝”、“崇高的人”、“地位最高的人”……。此时,陈老师通过对伽利略的质疑,引古论今,启发引导。从到现代的偶像再到同时代的布鲁诺,一步一步逐渐深入:面对站起来的那位“伽利略”,陈老师请一位同学对他质疑,又请第二位,第三位,全体同学,适时穿插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崇拜所发出的“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使学生从反复朗读、角色转换、背景烘托中深切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向这样的权威挑战的勇气。尤其是课堂上适时补充的与伽利略同时代的布鲁诺因挑战权威坚持日心说被活活烧死的资料,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发言中“勇敢、坚持真理、又有心”这些对伟大的阐释油然而生。这一教学暗线的调控实施,顿时使伽利略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起来。
            另外陈老师对伽利略人物这一线索中“反复做了许多次”的扎实推进,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抓住重点反复引导”这一精心预设后收获的“意外”——既深入体会了伽利略认真勇敢的科学态度和课文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探究——思考——领悟,是这一线索的精心策划。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反馈,则是策划后的第二“意外”收获。
            3、主暗两线齐头并进——让我们有深刻的感叹:
              如果说抓住文章的“眼睛”入手学习课文,是我们人人熟知的解构教材的方法,那么如何抓“文眼”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读出语文味,体现工具性则是需要我们苦苦求索的漫漫路途。本课时的教学中,陈老师以伽利略的“伟大”一线贯穿始终,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和伽利略的质疑、实验陪伴左右,在教学中抓住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几次出现,反复朗读,主暗两线齐头并进,散而不乱,交相辉映,主题鲜明。不管是“危机”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感到:一节有智慧的好的语文课,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生成的意外是否体现了他们发展的足迹……
            另外,在本堂课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闪现的教学亮点,如词语的分组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化表扬、课外资料的适时引入等,不一一例举。
            此外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我边听边思,有些想法供大家探讨。一是在初读文章后,学生概括出了“伽利略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陈老师话锋一转,“文中还提到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把学生引到了对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上。这里也体现着陈老师想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了解来深化对主要人物伽利略了解的教学思路,但如此突兀地转换,也打断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能顺应学生的思路,先直接教学下面第二环节中的“善于思考,提出质疑”,在学生从词句中体会伽利略伟大(提出不寻常问题)的时候,穿插对亚里士多德的了解——那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此时再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了解来衬托出伽利略的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想,学生的体会也许更深刻。二是对反复做了几次实验的理解。陈老师通过对实验次数的猜测句式练习,引导学生对加深伽利略的理解。但从课堂呈现中我们发现,学生还是只限于“有信心,坚持不懈”的感悟,对“严谨求实”不能领会。如果在此时再次出示对亚里士多德人物描绘的句子,对比感受,我想,学生得到的感悟会更多,因为亚里士多德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要推翻权威的这个论断,除了有勇气,还需要大量的事实来证明,由此可见伽利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堂永远是遗憾的教学,因为遗憾才追求完美。很高兴参与了这堂课的打磨过程,让我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得以更多的碰撞。也非常感谢我们的教研专家何方芳老师的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再次引用开篇中我所说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想说,陈老师课堂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切实考虑而且扎实做到了这一点。如果说精心策划是我们新课程强调的预设,那么这“意外”则是预设后课堂生成的内容,有预料中的,也有预料外的。预设是为了更好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外则是为了学生向预设中的目标更好更快的发展!但愿我们的课堂上多一丝“危机”的感觉,多一份惊奇的喜悦,多几句深刻的感叹,总之,是多些这种精心策划的“意外”!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1235.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