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翻”翻得好——听《父亲的菜园》一课有感
这些天反反复复听范广上《父亲的菜园》一课,真的一次比一次进步,一次比一次上档次。文中那位勤劳、坚毅、智慧的父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范老师那种执着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也着实让我感动。
整一堂课主要从“走近菜园(看到诱人的翠绿)、走向父亲(看到父亲的菜园)、走进菜园(看到父亲的精神)走出菜园(拓展——每个人经营好自己人生的菜园)这四个环节入手,教学设计紧扣主题,层层深入,现场生成精彩,让听课的老师和领导无不赞叹。
终于,范老师和我还有我们办公室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松了一口气,大家对他满心的期待带有些许的紧张都化成了欣慰的笑容和真诚的赞美。好课需要精心设计,但更需要打磨,只有经历了这一煎熬的过程,才能有课堂教学的游刃有余。《父亲的菜园》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这里我就例举四次听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那个细节。
……
师:请同学们读这一句话“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
生:学生读。
师:同学们,请大家琢磨一下,这一“翻”字用得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一“翻”翻掉了什么?
生:这一“翻”翻掉了我想吃炒豌豆的美梦……
(让学生想象“我”当时的心情)
……
师:这一“翻”翻进了什么?
生:翻进了父亲的汗水;
生:翻进了父亲的心血;
生:翻进了父亲的劳动成果;……
师:这一“翻”又为以后翻出了什么?
生:翻出了土地的肥沃,
生:翻出了全家的期盼和希望;
生:翻出了父亲的菜园更好的收成,翻出了以后我们全家幸福的生活
……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现在理解了父亲的这一举动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一“翻”中我体会到了父亲的执著;
生:我体会到了父亲的勤劳;
生:我体会到了父亲的智慧,他有长远打算
……
我的反思:
特级老师于永正曾说:“要想真正的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才能钻研出真正的语文味,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的课来。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能在课堂上有灵气。”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法。”那么,如何深入地解读文本,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呢?理解了文本后又怎么去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语言呢?细细品味上面这个小片断,教学设计确实有着独到之处:
一、这一“翻”,翻得准(切入点准)
文字背后的东西,必须要我们老师引领学生通过深入地研读文本去感悟、去发现。老师抓住人物的言行来体会父亲的执著、勤劳,以及对土地的热爱。一个“翻”字,便使文字背后的蕴意就显现出来了,使孩子们更快地走进文本内核。
二、这一“翻”,翻得深(学生感悟深)
老师对这一“翻”字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设计了三个层次:翻掉---翻进---翻出。这一“翻”、二“翻”、三“翻”,层层递进,让孩子们更深地走进文本内核,直至“翻”出父亲的那种精神为止,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这一“翻”,翻得新(教学设计新)
这一课中,仅一“翻”字品读,进行了多元解读,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翻掉了什么?翻进了什么?翻出了什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老师及时捕捉时机,升华学生的情感,更好地融入了课堂,走进了文本,并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让孩子们感悟到了文本的真谛。
教材所选择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家精心雕琢的,那些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精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作为教材的实施者,要想真正领悟作者的意图,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就是深入钻研教材。即揣摩学生在学习时的感受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目中有人;弄清作者的意图、思路和感情,掌握课文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特点,做到胸中有书;对教学目的、教学步骤、重点难点、板书设计、作业练习等加以综合考虑,做到手中有法。这样才能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正确理解课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