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从《中彩那天》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从《中彩那天》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从《中彩那天》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中彩那天》一文,内容生动、感人,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懂得,诚信是

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本文的学习对学生对我老师自己都是一种价值观的良好教育,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走进学生心灵,就应该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

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读到“自己”或读出“问题”。

这里的“读到‘自己’”,指的是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

、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说穿了,所谓“读到‘自己’”

,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自己摆进去”。《中彩那天》一文课后的“小练笔”,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摆进

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发表自己对于父亲送走汽车这件事的看法。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我

”父亲、母亲的高尚品德。文中“我”家里很穷,父亲又那么渴望得到一辆汽车,然而最终父亲还是把

车还给了库伯先生。同学们在课堂上都热烈地发表对此事的看法。通过交流反馈,我发现,每个孩子所

处家庭不同,个性不同,他们的观点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说:“如果,我父亲把已经得到手的汽车送

走了,我不会原谅他,并且要他再要回来。”有的说:“汽车送走后,我会天天到库伯家门前去看那辆

车,直到,库伯被感动。希望库伯自己主动把汽车送还给我们。”也有学生说:“如果父亲打算把汽车

送走,那我就把汽车破坏掉,既然我们没有得到,那也不让富翁库伯得到。的确,在当时这辆汽车对“

我”父亲的诱惑有多大。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汽车,而且在当时情形之下,他们是根本没办法买得起这辆

车。学生也讲到,库伯先生本来就是个有钱人,也许得不得到这辆车根本就没那么重要。看到学生在人

文价值取向上偏离了轨道,我随后立刻引导,父亲心中一直就徘徊在这个道德难题中,才会中彩后还一

直很严肃,一直不高兴。虽然送走了汽车,但却使良心得到了安宁。老师要把学生引进文本,更要给学

生一个正面的引导,体现本文的价值取向。

再说“读出‘问题’”。面对一部作品,可能各位教师都这样的体会,研读越深收获越大同时疑问也越

多;相反,对我们根本无法读懂的著作,至少我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出

‘问题’”正表明读者读懂了――当然,这个“懂”是相对的,在“懂”的同时又伴随着“不懂”,即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思想之鹰正由此展开了飞翔的翅膀!这个道理应该告诉学生,并引导他们“读出

‘问题’”。 在《中彩那天》的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读课文做到眼读、口读、心读,并且能读出问题

。学生也没有让我失望,反馈交流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父亲为什么在彩票上记上K

字,又要擦掉呢?”“父亲中彩之后为什么一脸严肃,没有一丝喜悦?而送走汽车后,却那么高兴呢?

”语文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善于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善于发现问

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在此基础上,既尊重老师,更崇尚真理,大胆怀疑,科学探寻,勇

于创新。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读到“自己”读出“问题”,就是让学生与作品在精神上融为一体。唯有这样,我们

的阅读教学才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因为“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

查自己。”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1147.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